西砚.《古风》仿唐凤池砚
2017年春,通过在江山的大学同学,联系上了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江山西砚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徐则文先生,得到仿唐凤池砚一方,砚长19.5厘米,撇口宽12厘米,砚头宽9厘米,厚3.5厘米。西砚堂徐则文制作,余命名《古风》。
凤池砚,流行于隋唐时期。此仿古砚砚首圆纯,大弧度的砚边自然外撇,犹如凤之二足。砚底边呈三瓣半圆形,似凤尾展屏之羽。砚面顺势中凹成臼为堂。砚背腹弧度浑圆,砚背双乳足匀称。石质细腻无瑕,石呈紫色,色泽纯净;堂中一抹透底玉带,绿如翡翠,典型的西砚紫袍玉带石品。《古风》砚形制饱满,线条流畅。撇口张扬,气度非凡,刀工娴熟,可见大师风范。
前不久,拿云楼在朋友圈发凤池、风字、箕形的砚式图并题诗【凤凰池】:
凤风箕样各流行,
博引旁征辨不清。
只愿重归唐宋去,
当头当口问分明。
——如果真能时光倒流,回去问个清楚,恐怕95%以上的古铭文砚都得“死掉”。
风抄插两脚,
马牛不相及。
此情尚无绪,
又遭一斧劈。
即便回唐宋,
千年案谁理?
尽管回不了唐宋,还是想理理这凤风箕样砚式。魏晋时期,随着以陶瓷制砚为主,改变为端歙等石质砚材广泛使用,砚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多足辟雍式等立体砚式,隋唐之后被凤池砚等几何形砚式所取代。宋米芾在《砚史》中记载:“晋砚,见于晋顾恺之画者,有于天生叠石上刋人面者,有十蹄圆铜砚中如鏊者。余尝以紫石作之,有上圆下方,于圆纯上刊两窍置笔者,有如凤字两足者,独此甚多,所谓凤凰池也。盖以上并晋制,
见于晋人图画。世俗呼为风字,盖不原两足之制,谓之凤足。”并例举右军、智永两砚为证,“今人有收得右军砚,其制与晋图画同,头狭四寸许,下阔六寸许,顶两纯皆绰慢,下不勒成痕,外如内之制,足狭长,色紫,类温巖,中凹成臼。又有收得智永砚,头微圆,又类箕象,中亦成臼矣。”又记:“其后至隋唐,工稍巧,头圆,身微瘦,下阔而足或圆为柱,已不逮古。至本朝,变成穹髙腰瘦,刃阔如钺斧之状。”
宋风字砚自隋唐时期的凤字砚演变而来,晚唐至宋,风字砚又演变为抄手砚等砚式,之后变化为斧形砚、屐履式、太史砚等砚式。然古人对凤、风、箕、斧砚式,并非有明确界定,同一方右军砚,称凤池砚有,称风字砚亦有,两者颇为模糊。金彤先生在研究箕形砚式之源时,把凤池风字都归入箕形砚式,认为箕形砚式“唐人极有可能是参照了前朝图画或青铜调墨器实物而有了灵感。”因而,即便回到唐宋时,未必能厘清凤风箕。
10.01.02.01
西砚.《古风》仿唐凤池砚.西砚堂制.溪韵阁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