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湘砚寻访记.疯癫之颠覆

(2018-02-04 16:44:46)
标签:

谷山砚

张学军

长沙

溪韵阁访砚录

湘砚

分类: 溪韵阁访砚录
湘砚寻访记.疯癫之颠覆
——访长沙谷山砚恢复开发者、湖南砚雕工艺师张学军

        2017年12月10日,地方砚寻访团湘砚寻访第4站,寻访长沙谷山砚。
        清早,张学军和他好友陈兴旺来酒店接我们,带我们考察谷山砚采石场遗址。
        时尚的毛寸发型,下巴一撮小胡子,加上白色对襟布衫,构成了张学军酷酷的艺术人形象。而半天时间的接触,我想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对张学军的专访:疯癫与颠覆。
       古遗址在雷锋故乡长沙市望城区,车行半个多小时,进入居民小区。东拐西转,小区一隅,却是砂石小道路,路弯处有一山坳。树木稀朗,枯草萋萎,经人踩踏不多的荒坡小路,入不及20米,立有"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谷山采石场遗址"铁皮立牌。再入50米,藓青藤蔓,林木幽深,陟崖峭岩,崿嶂峥嵘,爬上兀突顽石,狭缝可过一人,入内却是别有洞天:采石场四周为陡峭绝壁的山体,高数十米,岩顶绿树婆娑。那青色岩层上密布条状凿痕,就是留下的千年印记;碧天清色倒映在坑底深潭,似与古人的空间对话;废弃巨石的堆积和狭窄甬道的开凿,正如古今时间穿越。清乾隆年间刊刻的《长沙府志》所载:“谷山,县西七十里。山有灵谷,下有龙潭,祷雨辄应。有石色淡青,纹如乱丝,叩之无声,为砚发墨,亦有光”。记述大凡是此,可作印证。
       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张学军、张学年兄弟俩当初在发现遗址纵然跃入水潭那一刻的兴奋。当然,这个故事在百度可以搜索得到,包括学年跳入水潭时,忘了手机还在裤兜中的情景。而张学军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更加“疯癫”的故事:他和堂弟在寻找谷山砚石的过程中,在谷山砚采石场古遗址附近建筑工地上,看到填埋水塘的石块,与谷山砚石相近,一打磨果然符合谷山砚的石品特征。便找到工地老板,购买这批已经填妥的地基石。好说歹说,算上取石后回填石料,工费和石料费要几十万元。要命的是工地老板为了不影响工期,只给他三天时间筹款买石。因为通过采石场古遗址砚石走向分析,洞内砚材已开采殆尽。洞外开采必须去掉上面将近二十米厚的石材,才能拿到中间层的制砚石料,难度可想而知。况且采石场已被湖南省列入省级不可移动文物,根本不可能再度开采。无奈之下,张学军居然卖掉了自己的住宅,买下这批不可再现的谷山砚原石。当我们问及夫人是否支持时,他笑了:其实,我老婆陈燕比我还疯,不仅支持我卖房,而且辞了职陪我一起刻砚。
       对于这对80后的年轻夫妇来说,能够自己买房,已实属不易。而为了恢复开发传承谷山古砚,在砚市行情回落,预期收益不可预估的情况下,居然卖房买石,不能不说是有点“疯”。1983年11月出生于株洲醴陵市王仙镇的张学军,2007年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系毕业后进入国藩溪砚从事设计和管理,他喜欢雕刻,想找厂里师傅拜师,师傅回绝他:“你读了那么多书,就不要做这行来跟我们抢饭吃。”这句话也深深触动了他,但他还是坚持雕刻,苦练基本功。前几年,先后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克唐先生和中国砚雕大师俞飞鹏先生为师。后来慢慢融入一些自己的想法,雕刻了一些作品。我在溪口国藩溪砚的展示厅里,已经看到了他那些“不一样”的砚台。
        2014年,全家迁居长沙,在开福区古玩步行街租了房,将卖房买回来的石头,研制出了失传百年的谷山砚。千年古砚由此重新生机焕发,再度展现在世人面前。张学军成为谷山石的重新发现者,与谷山砚恢复开发代表人物现在,夫唱妇随,把谷山砚做得有声有色。工作室在四楼,面积不是很大,众多的作品陈列,更显得内涵丰富。好在有一个屋顶大平台,放置着雕刻工作台和工具,也算是作坊吧。
        学军有了自己的砚坊,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把砚台的“不一样”发挥到极致。张学军的砚雕,着实改变了我对砚台形制的观念,嵌瓷系列、家的系列以及《渡》、《记忆等作品,没有了传统的砚式,唯有点、线、面和弧度,组成新的砚式,却能给予人们视觉上的强力冲击。这种冲击,或许可用两个字来概括:颠覆。
        瓷片镶嵌作品《聚》系列砚作,把谷山千年砚石、长沙窑千年古瓷片,与千年的岳麓书院老窗花创意雕刻完美结合。代表湖湘文化的三种千古遗存,有史以来第一次组合在一起,相互融合,互相衬托,突显了源远流长的深厚文化底蕴。残瓷遗石,古意新韵,创造出另类的镶嵌砚式。意不落俗套,工却精雕细琢,简繁恰当,融合致密,足见雕者功力。
        2016年5月深圳文博会,张学军带去了一组原创作品《家》5方带有古凿痕的老坑石料砚台,檐、墙、瓦、窗和门的组合,不同的立面造型,相同的老家记忆。“它们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家” ,由此彻底征服了现场评委,毫无悬念地获得了银奖。张学军告诉我们:“这石头再也找不到了。它是古人留下来凿印,保留着古人的气息,是我与久远时间的一次合作,是与古人的一次对话。”这组作品,竖着看似乎是徽派民居的石雕作品,放平了却实实在在是砚,砚池巧雕或窗或门。
        作品《渡》、《记忆》,则是抽象地把佛教万字纹、民居窗棂等元素,通过流畅的线条,饱满的弧度,锋利的切面,形成三维几何构图体。我们难以归纳随形还是矩形,但它依然是砚,让人耳目一新的砚艺。张学军学的是工艺美术,擅长油画创作、工艺设计、手工制作。他又一次颠覆了人们的思维逻辑,用抽象的图案,表达形象的概念,成就他的流线型的唯美砚式。故宫博物院专家张淑芬高兴地评述:“这个行业做传统的东西太多了,需要创新。当我看到你的东西,有一股新的力量凸显出来。”
       小世界理论告诉我们,最多通过六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欣赏张学军的砚作,或许也需要用六度空间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才能完整地理解它所要表达的意义。
湘砚寻访记.疯癫之颠覆
洞中合影
(左起:陈兄、张学军、陈兴旺、笔者)
湘砚寻访记.疯癫之颠覆
洞天一色(网络图片)
湘砚寻访记.疯癫之颠覆
天光潭色(网络图片)
湘砚寻访记.疯癫之颠覆
采石遗址(网络图片)
湘砚寻访记.疯癫之颠覆
洞中观天
湘砚寻访记.疯癫之颠覆
千年凿痕
湘砚寻访记.疯癫之颠覆
张家合影
(左起:张学年、张学军、笔者)
湘砚寻访记.疯癫之颠覆
张学军作品之聚

湘砚寻访记.疯癫之颠覆

湘砚寻访记.疯癫之颠覆
张学军作品之家
湘砚寻访记.疯癫之颠覆
张学军作品之记忆1
湘砚寻访记.疯癫之颠覆
张学军作品之渡
湘砚寻访记.疯癫之颠覆
张学军作品之山和云
湘砚寻访记.疯癫之颠覆
张学军作品之繁花
湘砚寻访记.疯癫之颠覆
张学军作品之书香
湘砚寻访记.疯癫之颠覆
张学军作品大观
湘砚寻访记.疯癫之颠覆
访砚合影
(前排左起:陈兴旺、关老、张学军、郭兄;
后排左起:陈燕、陈兄、谭兄、张学年、孙兄、笔者)

(以上图片部分由受访者及砚友提供,在此致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