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砚.宿州乐石砚

标签:
宿州乐石砚溪韵阁藏砚砚台收藏徽砚 |
分类: 溪韵阁藏中国砚石名录 |
溪韵阁藏砚
产地:安徽宿州
坑口:诸兰镇后程村
砚式:随形砚,雕山水,楼台为额,湖面为堂,云水为池
规格:30×20×3厘米
石品:黄色、青紫色,黄色放射性石线
简介:寻访宿州乐石砚多时,几经周折,终于在淘宝网乐石文苑店铺,找到了联系电话。经交流,正是安徽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安徽省非物质遗产(乐石雕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英的网店。她女儿袁女士打理网店,且随母雕砚8年多,对砚台也有较深的理解。所以,我说明了收藏的要求后,她给我介绍了一方随形山水砚,十分合适,并答应请她母亲亲自题签。
赏析:这方乐石随形砚,左上半斜部位雕刻松石楼亭,右大部以湖为砚堂,上部为云水池。左下角半露渡船艄公,右下角系候渡客人。画面构图野趣天成,十分巧妙。砚台又巧分两色,右上斜半部为黄色,左下斜半部为青紫色,泾渭分明。从左下角往上斜挑几条放射性黄色石线,更使砚台平添几分灵动。砚背由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李英为她作坊砚台题签"溪韵阁藏砚 李英制"。
传说:宋徽宗喜欢书画,古时作书画画,必需用砚台研墨,所以宋徽宗又特别喜爱砚台,他一生珍藏的砚台有一百余个,但他对宿州乐石砚特别青睐,为了得到一块得意的宿州乐石砚,他特颁发御旨,下令彭城君的官员亲御乐石砚产地禇兰,令砚石匠精心挑料,精巧设计,精致打磨,制作乐石砚,进贡皇上。宋徽宗得到乐石砚后,好似喜从天降,在砚台上研墨后,又作书,又作画,又敲击砚台,砚台即刻发出悦耳动听的声响,他亨着小曲,在这块乐石砚上御题八个苍劲有力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至今,这块宿州乐石砚还珍藏在四川省成都市的博物馆里,供世人观赏。
详述:
乐砚石产于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诸兰镇后程村一带山谷和河床中。石色有浅灰、灰黑等。此砚材质稍硬,莹黑而滋润,发墨次于歙石。宿州乐石集声、色、形、质四美为一体,是灵壁石的姊妹石。颜色鲜艳,有红、黄、白、蓝等多种颜色,敲击石头能发出悦耳的声音,堪称中华一绝。
乐石制砚始于南唐,历来受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青睐,宋徽宗在一乐石砚上御题“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宋代大书法家苏轼曾珍藏两方瓦形玉蓉乐石砚,其名曰:“金声玉振,世垂于珍”。宋代杜绾赞“乐石天下奇”。宋元明清称乐石砚“帝云此乃神物也”。在春秋时代即有人开采,宋代开始用这种石头雕刻成砚台进献宫廷,官府下令“民间不得私采”。秦始皇封山乐石碑至今犹存,其铭曰“刻此乐石,以著经纪”,所以,民间百姓绝少得之,这也是后来失传的主要原因。近年,诸人追踪记载寻找,终在宿州北部觅得旧坑,重新开采出乐石。
据汉书载:彭城梁如(今宿县诸兰)至泗水一带,出乐石、磬石和美石。据文献考证和实物验证,乐石砚和磬石砚实际上是同一种砚材制成的,均为灵壁玉。古代宿州辖:宿县和灵璧县,宿州乐石砚由于行政区划,无形中被分离为宿县的乐石砚和灵璧县的磬石砚。根据《安徽省区域地质志》(1987年),宿县诸兰至泗县一带出露的地层主要为震旦系的徐淮群,徐淮群的魏集组顶部有一层紫红色厚层富叠层石灰岩,称之为“灵璧玉”。
砚石有浅灰、灰墨等。产于埇桥区褚兰镇的色呈浅灰,定名为含白云质微晶灰岩;产于埇桥区解集乡的色呈灰黑,定名为含白云质隐晶质灰岩。其色彩斑斓更为各名砚所不及,如蒸栗黄、胡桃王、艾叶绿、孔雀蓝、粉青、肌黄、玄玉、胭脂红,五光十色,应有尽有,自然如画,耀人眼目。乐石呈石饼状产于冲积层中,与其他石块、砂砾共生。岩性尚未作详细鉴定。按颜色和花纹不同可分两大品系:黑色系有纯黑、青黑、褐黑、灰青等;玉蓉系有蒸栗黄、胡桃玉、粉青、艾叶绿、孔雀蓝、玄玉、胭脂等。其中以灰中有黄、黄里泛红、像晚霞者最可人。
乐石砚刚柔并济、疏密相承,发墨良好,研墨油然,磨墨不滞,涩而不费笔,宿墨不变味;无浮沫,墨意浓,光彩照人。所研之墨用于书画创作,笔气、墨韵跃然纸上,字迹数百年光泽如新,石感奇特。
文献:
1、宿州埇桥新闻网-宋徽宗与宿州乐石砚
2、宿州乐石砚:走向世界的“砚林瑰宝” | 拂晓新闻网 | 宿州新闻
3、(2)【版权所有】宿州乐石砚产地之我见一一张钊_乡史考记_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