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4月14日,人民日报再次刊载署名文章,指出股市不健康会阻碍经济发展。文中指出“股市与经济不仅仅是简单的“晴雨表”关系,它对经济也会有反作用。股市健康繁荣,能对经济产生正向推动作用,否则,会产生反向阻碍作用。”同时,人民日报经济版亦发表发改委研究院的评论文章称,“大小非”解禁涉公平问题,需政府有形之手。
4月14日,两市双双低开,沪指跌幅2.11%,开盘报3419.05点。
《股市不健康会阻碍经济发展》
人们常说,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也就是说,从长期看,股市的涨跌起伏反映经济发展的好坏快慢,经济运行的状况也决定着股市的基本走势。然而,股市与经济的关系,还不仅仅是简单的“晴雨表”关系,它对经济也会有反作用。股市健康繁荣,能对经济产生正向推动作用,否则,会对经济产生反向阻碍作用。
这是因为,从居民层面看,股市的财富效应关乎居民消费。股价的变动会引起投资者财富的变动,进而导致其消费的变动,一般来说,股价上升会刺激消费,下跌则会抑制消费,这就是财富效应。最近一段时间,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沪深股市大幅震荡,已经产生了负的财富效应。AC尼尔森公司对中国股民的调查显示,75%的受访者计划减少娱乐方面的支出,68%的人计划减少出去就餐的次数。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表明,一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比去年四季度回落1.7个百分点。回想去年股市走强时,投资者笑逐颜开,赚的多的买车买房,赚的少的请客吃饭,正的财富效应增强了居民的消费信心,也助推着消费需求加速前行。今后,要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应当促进股市稳定健康发展,增加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
《学者:“大小非”解禁涉公平问题 需政府有形之手》
除触及市场规则底线的上市公司巨额再融资外,“大小非”解禁也是令投资者恐慌的另一重要因素。任何一个市场,都有其内在的价格平衡机制,这一机制的核心就是成本。“大小非”解禁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市场上股权持有者成本结构的失衡,“大小非”1—2元左右的持股成本与普通投资者持股成本的巨大差别必然破坏市场的内在平衡机制。
“大小非”解禁中涉及的公平问题由来已久。历史地看,我国上市公司在股权方面已经得到了两方面的超额收益:一方面,可以远低于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持股成本长期与后者共享同样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已经享有多年投资收益的股权在二级市场上溢价卖出。
市场的无形之手只能解决效率问题,公平问题还需要政府的有形之手。在当前国有企业的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市场机制对“大小非”的短期逐利行为尚难以形成制约的情况下,“大小非”与普通流通股东之间的不公平问题还需要政府的介入,进一步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早在2月平安再融资事件引起股市巨幅震荡之时,人民日报就曾撰文呼吁防止恶意圈钱,被市场普遍看作是政府将监控再融资的信号。
《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平安巨额再融资反思》
我国再融资的审批比较宽松,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合理性和市场承受能力,对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考虑不多。这就有可能使一些上市公司利用政策的“空子”,把股市当成“提款机”,进行大规模增发、恶意“圈钱”。如果此风渐长,势必会对股市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月以来,人民日报连续刊载多篇文章,针对市场讨论热烈的牛熊之争,印花税,再融资等问题进行讨论,引起了市场广泛关注。4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更是被分析人士认为是促进股市当日大涨的重要因素之一
3月17日沪指跌破3700点,沪深股市总市值5个月缩水10万亿元。第二天,《人民日报》当天发表评论文章《不能轻言熊市到来 避免被恐慌左右》试图驱散像毒雾一般弥散在股市之上的恐慌情绪。文章中引述中信证券(600030行情,股吧)研究人员的分析称,从牛市的演化过程看,在经历前期的快速上涨后,市场会出现一个回落震荡的“中继”过程,如果经济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还可以期待有后续上涨行情。
《不能轻言熊市到来 避免被恐慌左右》
据分析,在经历了5个月的大幅调整后,市场高估值的风险已得到较为充分的释放。率先调整的大盘蓝筹股目前已进入合理价格区域,近期跌势明显放缓。前期涨幅较大的中小盘近几日快速补跌后,其成长性所蕴含的投资价值也再次得以体现。进入4月后,股市资金面压力将相对有所减轻。今年前3月,共有2640多亿元的股改限售解禁股上市流通,而4—7月的4个月中股改限售股上市流通的在2200亿元左右。
3月24日,人民日报在经济版发表署名文章《股市套牢如何解》,文中提出主动型解套的办法有:斩仓、换股、做空;被动型解套的办法有两种:"摊平"以及"坐等"。
3月的最后一天,《人民日报》用三分之二版面发表关于印花税的报道组稿,引起了市场广泛讨论。本网以“印花税调整难改股市趋势”为题将此稿件作为新闻头条。有网友认为,这说明政府还是关心股市的。
当天A股大跌107点,收于3472点。3月份已累计下跌20.14%,不仅创下本轮调整以来月跌幅最大值,而且亦成为1994年7月份以来单月调整幅度的新低。
这篇文章让很多人联想到,1999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讨论印花税,股市随即连日暴跌,股市从此踏上长达5年的熊途。
《完善资本市场税收政策》
“当前沪深股市持续下跌,印花税调整与否成为市场热点之一,这也再次引起人们对我国资本市场税收政策的关注。怎样看待印花税政策?如何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引导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成熟的资本市场怎样征税?本报今天发表一组报道,供广大读者参考。”
文中写道,印花税,调控股市有力之手。“回顾我国股市的发展历程,印花税一直是投资者最为关注的政策风向标之一。从印花税的历次调整看,基本上是在市场低迷时下调税率,在市场过热时上调税率,透露出明显的调控意图。”“印花税占政府财政收入近13%,降低交易成本是国际趋势。”
针对我国证券市场税收体系不完整、课税不公平、税负较重等问题,文中援引著名经济学家辜胜阻的观点称,“交易成本较高一直是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个重要问题。证券交易成本主要包括佣金和印花税。2007年,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数额巨大,达到2005亿元,已经超过上市公司分红总额,占全国财政收入的3.91%,比2006年增长近10倍。”
4月7日,《人民日报》再次动用大半个版面,发表了三篇针对当前中国股市热点话题的文章。当日沪综指放量劲升153点,中国石油(601857行情,股吧)等权重股集体劲升,两市再现近期罕见的大面积涨停格局。
分析人士认为,这三篇文章,提到了针对中国股市方方面面的问题,并着重提出制度建设的问题,指出股市相关制度的缺失已经影响到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升了市场信心,市场对管理层后续利好措施的期待导致A股市场大涨。
《股市怎样走出大起大落》
即使在成熟资本市场,也有过政策“救市”之举。最为典型的是,美国“9·11”事件后,为防止恐慌性崩盘,美国证交会宣布紧急休市4天,美联储则在4天内向市场注入1080亿美元,以保证金融市场的流动性。这些措施促使股市在较短时间内重回正常轨道。
营造股市的理性投资氛围,责任不仅在投资者自身。
《保护好投资者利益》
在股市出现泡沫风险时,有关部门不断扩大股票供给、引导投资行为、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体现了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如今,在投资者利益严重受损、信心颓败、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动摇的时刻,人们也期待着相关部门有所作为。
保护好公众投资者利益,还需要灵活调控,及时沟通信息,澄清各种传言。
《再融资应公开透明》
时下最应该对市场产生恐慌的是上市公司,而不应该是投资者。上市公司必须明白,广大投资者才是其“衣食父母”,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上市公司的成长。
因此,上市公司只有善待投资者,回报投资者,对市场充满敬畏之心,严格按照市场规则行事,才能平复广大投资者的恐慌和不满,整个市场的良性循环才有可能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