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原蒙山大佛印象(中)

(2020-05-06 12:31:14)
标签:

网络文魁

太原蒙山大佛印象

大佛发现者王剑霓

佛学

旅游

分类: 人文历史

太原蒙山大佛印象(中)

太原蒙山大佛印象(中)


作者/网络文魁(写于2008年8月31日)


谈起对太原蒙山大佛的印象,我们不得不提起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本文前面提到的今年已经八十三岁的王剑霓老先生。

王剑霓,山西省忻州市车道坡村人。1925年生,襁褓丧父,依靠祖父和姑母抚养成人。他的祖父王建屏1870-1950山西抗战时期同盟会早期会员,曾追随孙中山先生致力辛亥革命,因与阎锡山政见不合而弃官为僧。曾任太原国民师范国文教师兼《晋阳日报》主笔,徐向前、薄一波都是他的学生。其后,看破红尘,削发为僧,法号力宏,担任山西省佛教会会长兼太原市佛教会会长,在山西宗教界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太原沦陷后,力宏大师回到原籍车道坡村照顾俗家亲人。王剑霓是孙儿中最小的老三,曾跟随祖父下了三年地,听了三年四书五经,也培养了他对汉学的浓厚兴趣。

1920年,力宏大师曾帮助日本名僧常盘大定找到净土祖庭交城玄中寺,于1942年与日本佛教界在玄中寺举办了“严修昙鸾大师圆寂1400周年法会”,并为法会写有《净土四大师略传》,成为一份研究净土宗的珍贵文献资料。正是由于耳濡目染祖父对佛教的研究,王剑霓从小培养起对佛教文化的浓厚兴趣。

应当说,最早拭去太原蒙山大佛积尘的人,正是王剑霓老人。他说,小时候就听祖父提起过“太原西山有大佛”,这句话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撒下一粒种,随时都有可能发芽。

  解放初,他被分配至原太原市南郊区文化馆,更与文史考证结下了不解之缘。正当他准备到西山寻找这尊神秘佛像时,身处逆境,他不悲观不泄气,充分利用被迫独居山洞的时刻,重温了幼时读过的《尚书》、《左传》及其他史籍,整理了多年搜集保存的文物资料,这为他后来查找西山大佛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1979年,重返工作岗位的王剑霓已经54岁,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继续寻找历来未查明的大佛。1980年的冬天,天气十分寒冷。刚从农村落实政策回来的王剑霓趴在南郊文化馆的办公桌上翻阅着资料。那段时间,领导安排他参加了山西省文物地名的普查工作。

因为从小爱读书,所以他在很早的时候,就听到过晋阳大佛的故事。因此,当时在太原市南郊进行地名普查时,寺底村一处名叫“大肚岩”的地名,让王剑霓感到十分奇怪。为找寻大佛踪迹,他曾经踏遍了整个晋源的西山地区,甚至几次差点失足掉落悬崖。
    当他第三次上蒙山时,在路边发现了一块断作三块的残碑,上面赫然刻有五代刘知远《重修蒙山开化庄严阁记》。据碑文记载,西山大佛就在“寺后一里”。然而,这个寺早已不复存在。

    通过在当地百姓中寻访,他了解到,附近不少地名中都包含“寺”字,而且位于蒙山的“大肚崖”一名也让他觉得有些奇怪。另外,佛前寺底村民又称大佛处为古“大岩寺”。这一发现让王剑霓更加坚信,自己离大佛已经不远。

  王剑霓在当地村民陪同下,开始在附近山中寻找高大石崖。他意识到,要凿200尺高的坐像,必须有至少同样高度的山岩。当行进至“九莲洞”时,因山势陡立,须攀藤附葛,突然他脚下石头滚落,身子一闪,悬于藤葛草条之上,晃悠悠就要坠于深涧。说时迟,那时快,幸亏同行的寺底村党支书眼疾手快,急忙一把拽住他,才脱离险境。

  当他们来到“大肚”崖前,王剑霓只觉得眼前一亮,山崖中央,出现一个巨大的佛胸,近观,崖如大肚;遥望,胸臂分明。顿时,头部脱落的石刻巨人现于眼前。他爬上巨人颈上向东南方望去,从山沟处可以望见二十里外的古城营村,的确可以“燃油万盆,光照宫内”。

找到了,石刻巨人就是太原蒙山大佛”!

从此,王剑霓最先与晋阳大佛结下世缘。

他最终确认寺底村的“大肚崖”,就是沉睡了几百年的太原蒙山大佛

    王剑霓撰写的《太原蒙山大佛遗迹找到了》一文发表于国家刊物《地名知识》1983年2期,并上报中央,立即引起了中国考古界和佛教界的轰动。文化部派考古专家实地勘察肯定,认为“有重要历史价值”,解决了我国文史考证600年以来的一大悬案。

  王剑霓按奈不住心中的激动,写下这样一首诗:“东风助我回天力,西山找出大佛来,献给祖国与世界,为我中华增异彩。”

王剑霓的人生可谓奇特,从16岁起就冒着生命危险为我抗日民主政府做秘密工作,始终追求进步。在职时始终默默无闻,埋首苦读。

当进入暮年之时,他累积的深厚佛教文化内蕴终于如火山喷发,先后做了两件轰动全国乃至世界的大事,一是发现了太原蒙山大佛,并确定其遗址是佛教净土宗早期道场,二是查明了王氏家族“根”在太原。

此后,王剑霓对晋阳古城进行多年考证,最后查明历来众说纷纭的晋阳古城的城垣布局,修订前人一些讹误。他还对晋祠圣母殿建造年代、佛教净土宗大师在太原遗迹等诸多文史学悬疑问题进行认真考证,并得出确切结果。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王剑霓的工作重点从考证历史遗址,转而开始研究谱牒学,同样也是硕果累累。他历经十余载撰写的《关于太原王氏的研究报告》学术论文问世后,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给海外王氏赴山西寻根提供学术依据,有力地推动太原于1993年首度举办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会,吸引了海内外万余名王姓华人来山西寻根问祖,中央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还据此拍摄了《太原寻根》专题电视片。更为值得一提的是,王剑霓通过多年认真研究,于1995年相继发表了《天下张氏出太原》、《张氏源晋史探》、《张学良将军祖籍考》等多篇谱牒学论著,在学术界激起强烈反响,引起美国《世界日报》在内的海外一些主流华文媒体关注,来自美国、东南亚、港澳台的张姓海外华人于近年来纷纷来山西寻根问祖和投资办厂。此外,王剑霓还利用业余时间整理民间戏曲,从事曲艺创作,并与儿孙共同钻研国画,描摹丹青,其作品在国内多次获奖。
    前不久,年逾八旬的王剑霓让儿子拉着他,多次赴实地考证后认定战国时代豫让行刺赵襄子确切地址在今太原晋源区赤桥村,省内多家媒体相继予以报道。一些人不理解王剑霓为何年届八十高龄,仍如此痴迷于故纸堆,而不享受原本清闲自在的晚年。有记者就此向王剑霓先生询问时,他淡然一笑回答道:“有的人喜欢追求物质享受,而我却只有钻在故纸堆中,精神才能得到真正愉悦。”的确,文史考证不仅成为王剑霓生活中的第二伴侣,也成就了他不凡的考证人生!

  更为奇特的是,王老一辈子谨遵祖训:“不读日本书,不办日本事,不挣日本钱”,一提起日本人,他就想起仇深似海的杀兄之恨。然而,晚年通过太原蒙山大佛,他却同日本佛学家、富山县光明寺住持栗三直隆交成了朋友。

     2008年春,已经83岁高龄的王剑霓老人和日本富山县日中友好协会的副会长、光明寺住持栗三直隆先生见面了,而促使见面的正是这座世人瞩目的晋阳西山“大佛”。
    王剑霓是晋阳大佛的发现人,而栗三直隆先生10年间曾经三次来到蒙山拜访大佛,他盛赞大佛是全世界佛教徒的瑰宝。王剑霓说,栗三先生曾讲过:“这尊大佛是全世界佛教徒的宝物,请当作文化财富慎重保存。”

日中宗教界友好使者菅原钧先生也专程来到太原,专门约见王剑霓。原来,65年前,王老的祖父力宏大师同日本名僧常盘大定、菅原惠庆二位在玄中寺共同举办过“严修昙鸾大师圆寂1400周年法会”暨“奉赞大会”祈祷和平,在当年极端困难的境遇中一起坚持反对侵略战争,而先辈名僧菅原惠庆正是菅原钧的父亲。这真是世交重逢,情深意切,了结了65年前创建中日佛教界友谊后、隔海渴念至今之夙愿。

据开化寺前的一块石碑上记载:1368年,成吉思汗战败晋阳,而此时开化寺的住持正是成吉思汗的国师,当地的汉人将蒙山所有的佛教产物进行了大规模的毁坏,最终造成寺毁阁倾,大佛头部脱落,倾泻而下的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将佛像下部全部掩覆。这座曾经显赫了800年的大佛,便从此埋没了600余年。
    当昔日的光华逝去,失去头颅的大佛如同一位阅尽沧桑的老人,化身石崖,就地遁形。废墟湮没了他的身躯,一段历史无从对质;风雨剥蚀着他的肌肤,千年文明悄然消逝。

上世纪80年代,探佛人王剑霓先生用他的执著惊醒了巨人600年的酣梦。然而,大佛在打了长长的一声哈欠之后,又化作一声叹息。时光交错,岁月流逝,这一沉寂,大佛又打了20多年的盹。

1983年,王剑霓致信当时的国家文化部部长朱穆之,报告发现西山大佛一事,同时撰写了《晋阳“西山大佛”遗址找到了》一文,发表于该年度《地名知识》杂志第二期。
  同年9月,时任文化部部长朱穆之委派考古专家杨烈到蒙山实地考察后,肯定了王剑霓的发现和推论。西山大佛的身份得到了专家的确认,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山西日报》等媒体先后予以报道。昔日的佛教圣地,开始出现游人探寻的身影。甚至,还有日本佛教界人士,远道而来,寻访祭拜。
  然而,遗憾的是,在这之后的20多年中,残病的大佛却迟迟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与“诊治”。相反,这里出现了数十家大大小小的煤矿和采石场,直到1998年才陆续取缔关闭。(后续)【网络文魁写于2008年8月3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