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古刹资寿寺印象(三)

标签:
网络文魁纪实壁画古刹画工大雄宝殿关公资寿寺旅游 |
分类: 旅行随笔 |
二是主殿和药师殿的壁画。它们虽历经沧桑,仍保存完好。画面构图豪放,着色浑厚,工笔重彩,技法不俗,寺内所存的九幅壁画独具匠心,其画面分别记述了有关佛主释迦牟尼的传说以及佛教众神的生平故事,图中有青山绿水、人物花鸟等,精妙之处还在于画面的勾埴处皆以立浮贴金装饰,富有很强的直感,且人物刻画生动细腻,衣纹线条清晰自然。咀嚼品味一番后,无不为古人精湛的技艺而叹服。
资寿寺之所以能够名扬海内外,还因为它有着风格独特的明代壁画。资寿寺大雄宝殿和药师殿、二郎神都保存着相当规模的明代壁画。其风格一方面显现出明朝追随唐代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痕迹,另一方面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的中原气息。继承唐宋传统的寺庙壁画仍是明代壁画的主要表现形式。相对于其他朝代来说,明代的壁画显得更为规范化和世俗化,也显示出不同宗教和不同教派之间的融合。大雄宝殿西墙壁上的“帝后礼佛图”,描绘了唐太宗偕太后共同礼拜佛祖的场景,构图豪放,线条流畅。画面中佛祖高高在上,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在左下方是前来礼拜的皇帝、皇后还有护法神关公,这种将民间崇拜的关公融入佛天之中的画面十分罕见。整个壁画着色浓厚、工笔重彩、严谨庄重。尤其是线描精细流畅,有明显的粗细变化,大有永乐宫壁画“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神韵。壁画的精细之处用立粉贴金装饰,形成了很强的质感,凹凸起伏的立体效果让人感受到一种飘逸灵动之美,这种工艺在我国壁画史上也屈指可数。
而大殿东面的壁画在风格上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它显然出自于另一位画工之手。这位画工还画了药师殿的壁画。他技艺超群、运笔精熟老道,行笔的速度很快,奔放之中富有神韵,几十平方米的壁画好似一气呵成,却毫无轻率之感。画面设色很淡,线条尤其突出,整副画几乎都是用线结构而成的。作者掌握运用线条的能力可想而知。在明朝,中国壁画已经开始衰落,但较之墓室和祠馆壁画来说,寺庙壁画还比较发达,在统治阶级倡导下,也曾兴盛一时。明代前期有许多著名画家都参加过壁画绘制工作,但多数壁画还是出自民间画工之手。那么,是谁绘制了资寿寺这些不朽的壁画?又是谁创造了资寿寺精妙绝伦的彩塑作品呢?是明代的宫廷画师、文人墨客?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乡间艺人呢?
我们在资寿寺后院的碑碣上找到了答案。这几通碑记述了从明成化三年到正德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467年至1521年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资寿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工程。担任工程的“大木作头”也就是总工程师的是静升镇的王得才、王得云兄弟和他们的子孙。“丹青”也就是彩绘师是当地的曹耐、曹代、曹纪荣、曹纪芳兄弟子侄。几乎所有的工程都是当地的民间匠人完成的。
今天,我们已经无从知晓每一个名字背后的故事,更无法想象数百年前的民间艺人如何完成这样令今人都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会为一件作品耗费十几年、几十年乃至一生的心血,甚至很多人祖祖辈辈都在从事同一门手艺。我们只有从这些遗留的作品中感受他们的艺术追求、怀想他们的那个朝代。庆幸的是,在十八罗汉头像修复过程中,郭成保等民间艺人依然精通于传统的彩塑工艺,使我们看到了民间艺术后继有人。
三是药师殿的天花板。其构制设计精巧,独树一帜。且不说数十块方格中绘制的草药花卉之绝美,单就中部饰有贴金浮雕盘龙的两块长方形顶板,就够你领略一番的了。它们分别用无数小巧匀称的彩绘斗拱,依照八封图样,层层向内上托,进深一米左右,形成盘龙八封外封的立体氛围。这种巧夺天工的奇制结构,在我国北方的寺庙古刹群里,也是不多见的。
以大雄宝殿为主的建筑工艺考究,造型古朴优美,此外,西北角还筑有藏经楼、真武阁、方丈院、千手观音殿、禅堂院;东南角建有关帝庙和戏台。它们同主体建筑朝夕共存,相映成趣。
2001年6月25日,资寿寺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