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王家大院轶事(九)
(2008-11-29 00:11:29)
标签:
网络文魁旅游灵石王家大院红门堡静升 |
分类: 人文历史 |
静升王家历世,从不乏开明之辈。他们或捐躯为国,或勤政爱民,或辛劳创业,或奉献家私。各界中有佼佼者为人称赞。他们既不忘祖德,常念及家族荣辱;更以国为怀,凡事多鼎力济公。二十一世王香亭,抗日战争期间,名义上是日伪静升商会会长,实际上却与八路军和抗日民主政府暗中联系,战乱中求生,从不失大节,每每根据需要,将药品、布匹、纸张、笔墨、油印机等设法运送到东山根据地,并将其可能知道的日军行踪动向传递过去。在当时,身在虎穴,也就实在难能可贵了。难怪王香亭在20世纪90年代初逝世前,还同当时的那位民主县长,后来从南方某高等院校岗位上退下来的一位老同志仍多有书信往来。
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奋起反击,节节胜利。可是,一股盘踞在灵石静升一带的阎锡山地方武装保安团仍顽固对抗,依然到附近村庄抢粮抓丁,残害百姓。当时,静升除北山制高点和其他关要处敌人筑有四个碉堡外, 他们还将红门堡作为最后据点,不仅在堡墙四角处也筑了四个碉堡,同时二层堡门楼上也都精心围砌,更加森严壁垒。红门堡是王家建于乾隆年间的一组大型住宅建筑群,堡墙高耸,堡门二进,巨大而厚重的门扇板全用铁皮封裹,平日间只要堡门一关,那可真所谓“朱门一闭深似海”,是任何人都难以进去的。这年初夏,我晋冀鲁豫野战军八纵队24旅某团对这股死硬的敌人,以两天时间先打外围,攻下4个碉堡后, 敌人除被打死打伤和逃跑者以外,其余所有残部,包括指挥人员、部分家属和地方复仇团等杂牌军共约一个营的兵力,便全部退到红门堡内。他们满以为这里的堡门堡墙固若金汤,只要像守城垣似地守住这个据点,就可保全其性命,却不想机关算尽,一个个仍不免成为瓮中之鳖。
包围红门堡后,为使堡内居民尽可能免受炮火损伤,解放军曾通过各种途径包括阵前反复喊话,敦促阎锡山军队投降;可这股被称为顽固军的队伍终究顽固不化,他们硬还要死守到底,硬是要挨打等死,你又奈何?然而这所谓“死守”,也只不过是一部分最下层官兵被迫推到第一线后一种麻木而又愚蠢的垂死挣扎而已,他们既不敢轻易违抗上级,又想要保住自己的性命,却完全不知道那些掌握他们命运的团长营长之类早在盘算着如何逃命保命了。那天晚上,狡猾的敌人不知怎样探知解放军的行动口令后,便从一处堡墙脚下打洞出逃。起初,解放军发现有人,盘问“口令”,答应“二号”,又见其臂上缠有白色毛巾,遂放了过去。还是后来听得小儿啼哭之声,方才生疑而查得“狗洞”。于是,在打退敌人的增援部队之后,为防节外生枝,乃毅然决定,尽快打开堡门,结束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