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乔燕和说:我是家族中惟一从艺的。1943年,我出生在天津,从小数学不太好,恰好遇到北方昆曲剧院招生,一下子就考上了。虽然当时家中极力反对,但我学得还算顺利,被“昆曲大王”韩世昌先生收为入室弟子。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艺术。 退休后除在剧院任教外,我还参与了北京电视台影视中心电视剧的拍摄工作,成了一名“打工老太”。
人们感兴趣的是,不知道乔家后人到哪儿去了。有人传:“都到国外了”,反正说什么的都有,甚至有假冒的。你可以看一下“乔‘在中堂’世系表”,这是我们的家谱。乔贵发老人有三个儿子,但他看重孙子的能力,便把掌管家业的大权交给致庸老人家,致庸老人的儿子是“景”字辈,而他又看中了他的孙子,于是把家业交给了我的爷爷乔映霞,乔铁民就是我爸爸。
你瞧,第一代传给第三代,第三代传给第五代,属于隔代传,这一点很奇怪,到我又是第七代。现在,乔家已经有第九代了。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北京,因为人太多,在商议家族事务时,只好各家派一个代表参加,分别是乔燕和(乔燕平)、乔巧生、乔燕骥、乔燕祺、乔燕增。
按封建说法,我是嫁出去的姑娘,可历史使然,不知为什么,我这个长女成了家族召集人。乔燕平是我的亲弟弟,是一名兽医,在行使家族礼仪时,仍由他来代表。妹妹是外语翻译,小弟弟则在国营商场当经理,父亲曾是人民教师。从事艺术工作的就我一个,其他大多是公职人员,属于工薪阶层,普通而平凡。
不过我们都能平实对待,一般不会向人提起自己是乔家后人,只有在碰到辱没祖先或家族的事时,就会站出来,难免亮出身份。比如曾有人说:“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妻妾成群,乔家娶的那房姨太太,还让人捏脚呢。”我就告诉他,电影用的只是我们那个院儿,事实上乔家家规非常严,有“六不准”,首先规定的就是不准纳妾,并不准虐仆、嫖妓、吸毒、赌博和酗酒,后来还有人专门写文章以正视听。
父亲难忘故乡情
1938年,因为不堪日军骚扰,乔家60多人纷纷离散。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到1990年夏末才回到这里,那是父亲首次返乡。
两天时间里,父亲走遍了所有他想去的地方,还碰到了老乡,乡亲们竟能认出父亲,他非常高兴,回忆起一件件往事。在9岁那年的一天,他独自在南花园玩耍,不小心掉进了花丛旁的井里。他大声呼叫,半天不见人影,就在他绝望之时,一只狼狗探头望望,叫着跑远了。过了一会儿,几个大人跑来将他救了出来。以后,他对那条救命的狼狗,总是怀着一种感激之情。
在乔家民俗博物馆里,父亲还题了三个字“故乡情”。那时他的胃就不好,一些凉的、硬的东西都不能吃。但回到故乡后,父亲的精神好极了,吃什么都那么香甜,胃病也不犯了。1993年12月,父亲在北京去世,享年75岁。
前年,我回来筹拍电视剧时,又碰到老乡,问起我是谁。县地方志的人就介绍:“她就是映霞的孙女啊!”老人则说:“噢!你爸爸属马,叫铁民,对吧?”当时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我告诉老人家:“爸爸已去世了”,对方听后马上就说不出话来,十分难过。至今,我总是想起爸爸写下的“故乡情”三个字,感到寓意很深。(讲到这里,她热泪盈眶。)
祖辈留给我们什么?
乔家富了六代,这是为什么?其实,这自有它的内在原因,不准纳妾之类的规矩还只是家规,还有油房、粮房和票号等店规,都相当完善,现在看来依然很严谨。比如说,乔家自己的人可以当东家,却不能当“业务经理”,也就是说,可以请外姓的优秀人才来管理,却不能完全由家族来掌管。像分红、股份制、集团化管理,那时都已形成,十分先进了。
你问我们从祖辈那里受到什么启示?从小到大,父母就告诉子女们,好男不吃分家饭,而且一定要团结,映霞爷爷就经常讲筷子的道理:十根筷子的力量远比一根的大。他们还教育我们,吃饭时要吃多少盛多少,必须吃干净,不能浪费,并告诉我们要守规矩,钱财是身外之物。
父亲这一辈儿的男孩子都是名牌大学生,不是博士就是硕士,这在一个家族很难得,与乔家向来注重文化教育、体育锻炼有关。映霞爷爷是在北京家中去世的,正好是我13岁生日那天,他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爷爷的思想很进步,仰慕西方文明,还兴办女子学堂,很早就穿西装、打网球了,而父亲的篮球、羽毛球、滑冰、游泳也很棒。
筹拍电视剧四处奔波
还是讲讲为什么拍这部电视剧吧。作为建筑体,乔家大院在海内外都很有名,但我们不能光写这个建筑物,祖爷爷致庸老人做的事情,我多少也听了一些,这才是最重要的,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实父亲很早就有这个想法,尤其是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之后,主意就更坚定了。
1952年,乔家的银行才被封,它之所以存在了这么久,肯定有其独到的东西,这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直到两年前,晋中作协的王松山写了一部20集的连续剧《晋商之旅》。那时,香港导演梁凯程先生便拿着剧本,找到了王陆涛,他一看写的是乔家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便说“这是乔燕和老师家的事”,于是又找到我。此后,像彭娜、李仲尼等人都是最初涉及这部戏的人。
我觉得剧本虽然不错,但还有一定差距。我想,致庸老人作为一个传奇人物,当时的竞争、合作与奋斗更为丰富,更能折射当时国家的发展和变迁。沟通之后,我带着他们来大院参观,召开座谈会,最后肯定了我的想法。幸好我离影视圈比较近,可以促成电视剧的拍摄,恐怕这也是天意。
在《乔家大院》剧中,致庸老人有一位青梅竹马的恋人,其实这条爱情线是我想出来的。他的史料并不是很多,而且主要是从商历程。但作为一个人物,应该是多层面的,内心可能要比一般人更丰富,有些不为人知的东西。在不违反史实的基础上,经过我这个后人的揣摩,与作者多次沟通,进行了必要的艺术加工,在他的感情方面树立了一个怎么都不成的“心结”。别人都说:“你这后人挺大胆的嘛!”(她开怀大笑,也把我们逗乐了。)
我最想说的就是“感谢”
如今,我们回头看看,很多民族自己的东西被淡忘了。所以我要阐明一个观点,《乔家大院》写的不只是一家一族,而是整个晋商和民族魂魄的东西。其实,乔家和晋中的曹家、渠家、常家都有联姻,存在亲戚关系。若没有这片土地和人民,就没有这个家族。
《乔家大院》从筹备到正式开机,运作了近两年时间。两年来,乔家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正前和地方各级领导,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乔家宾馆也免费提供剧组住宿。为便于剧组使用群众演员,大年初四那天,一声令下,馆里50多位职工全部剃了头,随时待命。城里人都讲究“正月不剃头”,很不简单啊。所以说,从馆里、县里直到省里,这种支持绝对是空前的。
这说明人民没有忘记我的老祖宗,在天之灵他们也会感到欣慰的,对此我感到自豪和骄傲。(说到这儿,她激动地拭泪。)
我深感荣幸的是,遇到了具有实力、眼光独到的投资方———北京华晟泰通传媒投资公司,请来了国家一级编剧朱秀海,还有全国十佳制片人孟凡耀、一级导演胡玫、摄影师池小宁、美术师毛怀清等。他们都是国内优秀的专业人才。另外,陈建斌、蒋勤勤、雷恪生、马伊俐等演员也都很优秀,他们的艺术造诣和敬业精神,让我们非常感动。在此,我要感谢所有为这部戏做出贡献的人。
央视和广电总局也认为这部戏是个大题材,一年来同样十分支持,反复和投资方协调,认真研究,该剧成了央视第一部预购的电视剧,这是件好事,增加了我们的信心,也带来了一种压力。此片预计今年七八月份拍摄完成,明年年初可望播出。
如果说祖辈曾为中华民族、山西大地做了点贡献的话,我们还希望后代能继续起到应有的作用,希望人们记得乔家是个优秀的家族,这就很欣慰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