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个人就可以不上学了

标签:
教育北川中学三字经杀人案母志鹏 |
分类: 教育◇杂评 |
我是一条鱼/文
可怜的李浩龙同学就这样在睡梦中无辜的死去,他至死都不知是谁对他下的毒手,也许在当晚的梦中,他梦到了自己考上了心仪的大学;也许,在当晚的梦中,他梦到了母亲可口的饭菜。。。。。。。他唯独没有想到死神在一步步向他逼近。
令人触目心惊的是,杀完人的母志鹏离开现场都不知道他具体杀的是谁。我相信许多人都要想知道,究竟是什么令一个花一般年龄的中学生变得如此残忍?也许,对母志鹏,杀人根本无须理由,如果硬要追究原因的话,“杀个人就可以不上学了”也许就是他最好的理由。
等待母志鹏的肯定会是法律的严惩,可是这又怎么样呢?还能挽回那条鲜活的生命吗?更重要的是,类似的新闻实在是太多了,比如2000年发生在浙江金华的“徐力杀母案”,比如2002年的“南京游戏厅杀人案”,比如2007的年贵阳六中学生孟超杀人案。。。。。。
人之初,性本善。我不知道母志鹏同学是否在小时候读过三字经,但我知道有很多的孩子学识字就是从摇头晃脑读三字经开始的。《三字经》告诉我们,人生来都是善良的,杀人犯并不是从她娘肚里就成了杀人犯,也是在后天的环境中一步步走向歧途。同样,母志鹏生下来也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也有过自己纯真的童年。
也许杀了人后的母志鹏真的后悔了,也许母志鹏真的开始学会了反思。其实最应该反思的应当是我们,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从这一系列的中学生杀人案中可以看出,这些学生并没有精神方面的问题,相反,他们作案后,思维非常清晰,头脑也非常清醒。也就是说,他们明白自己在干什么。那么是什么让这些学生从天使变成魔鬼的呢?
“杀了人就可以不应上学了。”这句被视为2010年最雷人的的话似乎被蒙上浓厚的悲剧色彩。母志鹏的父母也许直到悲剧产生的那一刻,才终于明白自己的儿子是多么的讨厌读书,自己对成绩的苛刻对孩子造成多么大的压力,以至于孩子要用杀人的方式来解脱。想起元旦期间的那次亲友聚会,成绩一般的母志鹏曾遭受过他们的一顿数落。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在家长们看来也许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在许多家长们的眼里,自己的孩子可以不会做家务事,可以不交朋友,甚至可以不尊敬父母,但不可以不学习,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孩子只要有傲人的学习的成绩,比什么都强,也常常可以成为他们炫耀的资本。
其实应该反思的何止是家庭,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更是难逃其责。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应该是孩子们最快乐的地方。可现实是,我们的学生最讨厌的地方竟是学校,最讨厌的人竟是老师。学校本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可现实是,厌学、逃课、打架、早恋、早孕甚至杀人等成了学校的主旋律。于是,我们纷纷责怪80后、90后是“垮掉的一代”、是“堕落的一代”,其实孩子们也是无辜的。
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今天的教育早已背弃了教育的真谛。今天的教育附上了太多功力化的东西,更可怕的我们还要将这些功利化的东西转嫁给我们的学生。于是,为了地方领导的政绩,为了学校领导升迁的资本,为了学校的生存利益,追求升学率似乎成了学校教育的唯一动力。于是,拼命补课、办重点班、排名竞争、择校热、奥数热、末位淘汰等等成了当今社会的合理存在。
当前,我们的教育似乎有太多的自豪,比如我们已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了,比如我们的少数学生在国际竞赛中获的金牌数最多,比如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博士数量最多的国家,我们似乎由“教育大国”迈入了“教育强国”。每年各种媒体、社会舆论疯狂炒作的“高考状元”、“史上最牛高考班”似乎昭示着中国教育形势的一片大好。
当我们在专注于少数几所重点中学时,当我们在专注于各所学校里面少数几个尖子生时候,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忽视了另一个占绝大比例而又庞大的群体;当我们专注于升学率时,当我们专注于“高考状元”的荣耀时,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忽视了教育中一些最重要的东西,比如德育,比如人性!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校园,对孩子们来说,人文教育似乎是个多么遥远的话题。
“杀了个人就可以不上学了”,不知道母志鹏的这句话是否会惊醒正沉醉于高考政绩的教育行政官员们、学校校长们,难道真的要等到学生的利刃挥向他们的脑袋那一刻才会惊醒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