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吉首不久,即听朋友说,湘西有一绿道,是自行车道,亦是散步的好去处。
当时纳闷,自行车道也好,步行道也罢,缘何取绿之意呢。
虽然有疑问,但也不好问之于人。
最近有机会先后去了2次绿道散步。此前一次是饭后,几个同事去的,但只走了一小段,便草草收兵,没有多少感觉。不过算是见识了绿道的本来面目。
这是一条依山傍水,道随山走的人工修筑的小径。从起点的停车场等设施看,显然是精心而为,亦是峒河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立于道两侧的一些展示牌,展示的全都是生长在当地的一些或珍稀、或罕见的动物图片和介绍,让人漫步中了解到更多的知识。
昨天,因为省公司来了朋友,饭后便作陪健步绿道。朋友是有备而来,我却是工作装束。同事的私车将我们送到了起点之后,我们仨便开始了绿道健步走。
天气不太好,有细雨点点滴滴地下着。绿道走步的人不多,只能说是偶尔有几个人。山里的空气真是出奇的好。常看见湖南的媒体宣传全省14个市州的空气质量如何如何,湘西州府吉首大多排位前三,且常常是第一,也就是说这里的空气质量下不得地,可以卖钱。可是,我们生活工作的地方,倒没有感觉空气有多好,晴天灰尘漫天,雨天地上泥泞,怎么也难以感觉空气有多鲜。究其原因,因为吉首市在一个山间盆地里,四周是山包裹着,加之城市建设与管理落后,扬尘多却难以飞出吉首,天气晴久了扬尘就在城市上空游荡,给人的感觉有点像雾霾里的北京。
可是绿道这里不同。这里已经离开了城市,属于城郊。青山绿水相伴,几乎没有丁点的大气污染,即使一点扬尘,也是容易消散的。我想,检测空气质量的机构,也许就设置在这样的地方,只有这样的地方测出来的空气才是清新的,才是透亮的,才是甜的。
我们仨一边健行,一边概叹,这是大自然赐予湘西的财富。不过,我们无法猜测,湘西人民是否将这作为财富而倍加珍惜,并且让着财富实质性地造福湘西人民。
因为近来多雨,小河里水已涨了不少,那些供人休憩游玩的河滩一律都被流水覆盖,山里气湿度也很重,不是飘来泥土的气息,夹杂着花的芳香、青草甚至竹笋的青葱气味,这种味道是那么的真切和熟悉。让我这个出生农村,长在农村的人瞬间有回到从前的感觉。
雨下大了。我们撑伞前行。在雨中健步,虽不似戴望舒《雨巷》里撑一把油纸伞走在幽长的小巷那般唯美,况且又是三个大男人,但早雨中健步山中绿道的感觉依然是那么的心旷神怡,即便是后来我的雨伞撑不开来,萎缩成一朵焉了的莲花,但我想,如果能摄入镜头,必定胜过残荷的美。
绿道弯弯,高高低低,很是适合健步。我们既感叹于自然的造化,亦感激于当初的倡议者的创意和决策者的决断。修筑这样一个绿道,真是一着神来之笔,在青山绿水中,留下了一段为民办实事的不朽丰碑。
沿途亦有民居,亦有极少的百姓摆的摊点,在一些转角处,还建筑有长廊凉亭,供人们做停顿休息,赏景观望,遮风避雨之用。
雨越下越大,夜幕已经拉下。原定的走到终点的想法被越来越大的雨浇灭。走到坪朗村附近时,我们走下绿道,进入村寨,询问如何过得河去。
善良的山寨村民为我们指点了过河之路。七万八拐,走到河边,哪里有什么桥可过,河里横亘的是湘西山区小河常见的两排石墩,当地人谓之跳岩。凤凰古城沱江之上就有,只不过沱江只有一排而已。说起跳岩,不由得让人为老百姓的智慧所折服。因为人们要过河,从这个石墩跨上那个石墩,一个接一个的石墩,一步一步地跨过,就像音符在跳跃,称呼这些石墩为跳岩,形象生动,给人以美好的想象,一副律动的画面瞬间在头脑里勾勒出来。
可今夜的跳岩,是来不得半点浪漫的。湍急的水流,天空中淅沥的雨,让我们顿生几分胆怯。迎面而来的山寨村妇大姐善意提醒我们,脱掉鞋子,因为河水已经漫过跳岩。
三个大男人,在这样的雨夜,用赤脚去感受湘西的山水。想到这,我们又顿觉有了某种得意。一首拿伞,一手提鞋,一跳一跳地从石墩上跨过,脚下哗哗作想的流水,让我们身姿不敢张扬,想必当初的模样其实肯定是十二份的狼狈。
过得河去,上岸,有一标志:寨阳乡坪朗跳岩。安定下心来,同事看了计步器:20点19分,形成12.9公里。我们用2小时10分钟,走了12.9公里的绿道。不过遗憾的是,我们只走了约四分之三的绿道。
虽然留下了遗憾,但我们已经感受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