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业已荒芜了的城堡。城里已经没有了士兵的屯守,城墙上的垛口,有的被藤蔓植物遮掩,城墙上的炮台,更无炮的身影,城门洞开,城楼上杳无人影。从城门进进出出的除了占城而居的当地人,便是耕牛、鸡、鸭,以及摇着尾巴的狗。寒意笼罩的初春里,古城堡就这样孤独地静守一隅。
这座城,就是国内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城堡——黄丝桥古城。
黄丝桥古城位于凤凰县城正西24公里处,古称渭阳城。始建于唐垂拱三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古为屯兵之地,是历代统治者防止西部苗民生恤的前哨阵地。
之于黄丝桥,据记载是武则天被选中上京时曾经歇脚的地方,和武则天有很深的渊源。古城里,还有一座御花园,相传就是武则天下令所建。
从和育门进城。城内皆是民居,有陈旧的木板房,亦有不少砖瓦楼房,若不是一圈城墙围着,看不出这里曾经是座军事要地。上得城墙,已经呈现颓败之势的古城墙上,杂草、藤蔓植物在青光石间顽强地生长,脚下的石板已然坑坑洼洼,让人立马感受到了古城的沧桑、触摸到了时光的印痕。
黄丝桥古城座西朝东,原本是座土城,城墙由土夯筑而成。经宋元明清历代改造修葺,康熙44年才改建成石城。整座古城由一圈青石结构的古城墙围城。城墙高5.6米,厚2.9米,宽2.4米。砌筑时用糯米稀饭拌合石灰为浆灌缝,整个城墙,浑然一体,坚固牢实。只不过历经千年风雨的洗礼,时过境迁,古城已经荒废,城墙亦是破败不堪。
古城开有三个城门,分别为“和育门”“实城门”“日光门”,三个城楼的屋顶均为歇山式,下层覆盖以腰檐,上布小青瓦,飞檐翘角,分外状况。城墙上部位锯齿形状,箭垛300个,还有两座突出的炮台。
黄丝桥之所以会建这样一座古城,实则与统治者对待疆域的民族有关。自古以来,湖南西部就是苗民居住之地。唐朝之前,凤凰一带的苗族同胞并没有真正诚服于当时的统治者,苗汉之间冲突常有发生。为防止苗民生恤,统治者便修筑了一些城堡作为屯兵之地,对付生恤的苗民。黄丝桥古城和南方长城一样,都是古代统治者对付地方少数民族的工具。
登上古城,极目远眺,良田绿水,炊烟袅袅,一派宁静安详的田园诗韵。遥想当年,这里却是马嘶人吼、刀光剑影、狼烟滚滚的搏杀战场。据史书记载,昔日伏波将军马援和威震西藏的福康安均命丧于此。清康熙39年,清廷为安抚和镇压少数民族,在这里设置了凤凰直隶厅和沅永靖兵备道。乾隆59年,这里爆发了历史上最大苗民起义。从此,清朝走向没落。
时光流转,沧海桑田。斑驳的城墙和颓败的残垣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金戈铁马,讲述着那段沉甸甸的历史。正如沈从文笔下赞美的,黄丝桥古城是一首不朽的史诗。
据记载,1986年沈从文回到故乡时,便参观了黄丝桥古城。从古城出来的时候,遇见三个苗族老妇,他走上前一个个问“你好大了?”“八十四。”“你好大了?”“八十五,你呢?”“八十七。”问完,他自己笑了,“看来,我还只是个小弟弟哩,来,来,我们照个相吧。”
黄丝桥古城作为国内保存最完好的两座古城之一,1983年、2006年先后忝列湖南省、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古城冰没有得到应有的呵护和保护,2001年以来,地方政府先后多次启动古城保护性开发,却由于种种原因,一次次地以失败告终,最终荒弃。倘若沈从文先生在天有灵,我想他定会为古城今日之境况唏嘘不已。诚然,今日每一个走进古城的人,亦会为古城的命运唏嘘不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