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氏九届通谱传万代,安福一仁公德耀千秋!
标签:
教育历史文化时评 |
分类: 尹氏源流研究动态 |
天水尹氏历届通谱
天水尹氏分南北二派,始祖思贞公,唐开元间官至工部尚书,封天水郡公,谥简。子二:长愔为北派祖,次憶为南派祖。共尊唐朝的尚书公思贞为先祖,很早就形成了修撰通谱的传统。
现将历届通谱情况介绍如下:
第一届通谱,修于1189年,主修尹申(字子仪)、尹裒然,黄叔敖作序(1210年作序)。
第二届通谱,修于1318年,主修尹辅(字叔弼),吴澄作序。
第三届通谱,修于1468年,主修尹汉琼,李东阳作序。
第四届通谱,修于1525年,主修尹文顒,邹守益作序。
以上四届通谱,实际上只有南派族人参加,实际上是南派尹氏的通谱。
第五届通谱,修于1564至1571年,地点在吉安府,总裁尹一仁【1】、尹宗武,主修尹学孔,邹善、傅颐、何迁、朱衡、刘阳等人作序。这是南北二派第一次合修通谱,但以北派支系为主,参与支系来自赣、楚、粤、浙、滇五省,有安福、永新、吉水、泰和、庐陵(今吉安)、永宁(后改名宁冈)、东莞、新会、增城、汉川、会稽、龙游、嵊县、蒙自共十四个县参加,涉及支系相当多。
第六届通谱,南北二派是分开各自修成的:
北派修于1600至1601年,地点在吉安府,总裁尹应元,主修尹学孔,王时槐、邹元标、陶望龄作序。这届通谱,是在《五修通谱》基础上进行的,大致是将《五修通谱》中有关北派尹氏的内容脱出,以此为原本继续修成的,参与的支系来自江西、湖北、广东、浙江,都是北派的。
南派修于1602年,主修尹新、尹勿所,尹新、王时槐作序,参与支系来自湖南与江西二省的南派后裔,名义上是竹山尹氏的六修谱,实际上是南派尹氏的第六届通谱。
第七届通谱,南北二派是分开各自修成的:
北派的通谱,修于1748年六月至1749年,主修尹光鼎,林枝春作序,地点在江西永新县的牛田。
南派的通谱,修于1748年十月至1750年九月,主修尹宁、尹之仁,杨锡绂、彭维新、尹佐衡作序,地点在湖南茶陵。
第八届通谱,1849年开始准备,修于1851至1862年,地点在吉安府,总裁尹梅臣,主修尹大纶、尹仁达、尹正清、尹世昆,刘绎、萧锦忠、尹祝嵩、尹简堂、尹云卿、尹宗鬯、尹润林、尹正名作序。这是南北二派第二次合修通谱,用了十三年的时间才修成,涉及湘赣两省的边界州府三十六县,有196个支系参加,影响很大。
第九届通谱:
(1).由于尹氏《八修通谱》遗漏在外的支系比较多,原有的《八修通谱》谱局部分参与人员,与梅臣公一道继续开展尹氏通谱的编纂工作,名曰《九修通谱》,由于《九修通谱》主要是在湖南省内进行,影响不大。
尹氏《九修通谱》主修:湖南攸县西城尹大纶、江西莲花尹正清、湖南湘潭栗山冲尹先见、尹先学。
倡修:江西莲花尹梅臣、湖南桂阳县延寿东山坝尹鸣殷、攸县西城尹忠、衡山七里滩尹源宗、尹源燕、尹迪祖、尹源榜、尹祥祖、尹声祖、尹源法、尹亨本、衡山萱塘尹秀升、尹受禄、尹源欢、尹南炳、衡山旄坪尹受福、尹象鼎、尹仁凤、攸县白茅洲尹乐尧、兴宁七里山尹学祥、尹楚明。
早期参与支系有:湖南境内北派:湘潭栗山冲、桂阳延寿乡东山坝(今汝城寿东);南派:衡山七里滩、衡山萱塘、衡山旄坪、攸县白茅洲、兴宁七里山(今属资兴)。于1869年以亲睦堂名义刊印。
1872年,梅臣公会同邵阳举人锡纶公,在宝庆府邵阳县组成新的谱局办公。
锡纶公出资协助继续纂修尹氏通谱,附近州县许多尹氏族人积极响应参加,特别是新华县温溪的华祝公积极整理本支及外迁四川开县花栗园世系资料。
参与支系有:湖南的武冈州、新化县、长沙府安化县、永州府零陵县、祁阳县、沅州府芷江县、辰州府溆浦县以及四川开县花栗园尹氏支系。
湘东、湘南支系编纂完成后,于1877年以一经堂名义刊印一批零陵、安化、沅陵等版本。
1879年冬谱局搬到了新化县南门外尹氏宗祠,为了加强湘北、湘西支系编纂工作,由温溪华祝公主持工作,锡纶公领衔。
1880年以受祉堂名义再刊印一批芷江、溆浦等版本。
为了将通谱编纂工作向贵州、四川推进,并计划将谱局转移到四川秀山县。
1892年,领衔的锡纶公去世,1894年八月,华祝公在四川修谱途中去世,同年十一月,向云贵川推进通谱的计划就此结束,持续了若干年的《九修通谱》逐渐落幕。
目前,在湖南、重庆、四川,特别是湘南永州的零陵、祁阳等地,民间还保存着一些《九修通谱》,具体数量无可统计。
(2).
该《九修通谱》修于1993年5月至1994年4月。
地点:在吉安市。
总纂:尹莘农,副总纂尹子谟、尹莘夫。
纂修:尹龙华。
作序:尹莘农。
这次参与的支系不多,局限在湘赣两省的炎陵县、宁冈县、永新县、遂川县、井冈山市,只有22个支系参加。
期间,一仁政绩斐然,百姓后来为其树立遗思碑,由兵部郎中王畿于1545年撰写《暨阳教谕尹先生遗思碑记》,员外郎钱德洪于1546年撰写《湖山先生遗思碑记》。
1534年,应聘为云贵同考试官。
1537年,应聘为福建考试官。
1538年,朝廷升一仁为工部虞衡清吏司主事,历任员外郎、郎中。
1547年,出仁湖广襄阳知府,次年,其母去世,守制丁忧;
1551年,孝期满后,起复补为河南归德知府。
其父尹璧,字世烱,号琴乐,嘉靖十九年(1540年)二月,勅赠承德郎、工部主事,诰赠奉政大夫,母亲欧阳氏,与夫同时勅封安人,诰封宜人。
配夫人东圃刘氏,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二月勅封安人,诰封宜人,生子二:思毅、思弘。思毅,字士远,号节岩,生于嘉靖甲申(1524年),大学生,后任海州通判;思弘,字士重,号篠湖,生于嘉靖壬辰(1532年),郡庠生。
1563年冬月,一仁向天水尹氏崇珂公各派子孙发出倡议书《劝建总祠修通谱疏》,很快得到各派响应。
1564年《五修通谱》,一仁担任总裁,泰和山田派族人宗武担任副总裁,永新牛田族人学孔主笔,一仁的长子思毅,负责校正。从嘉靖甲子(1564年)至隆庆壬申(1572年),历时九年而纂成通谱。
一仁不仅自己撰序,在尹氏崇珂公总祠制定《祠训八条》,载入通谱,分为“孝”、“悌”、“忠”、“信”、“礼”、“廉”、“耻”八则分别进行阐释。
1578年,一仁去世后,入祀尹氏崇珂公总祠,供奉在名硕室,排在第20世;在1600年《天水尹氏六修通谱》登入《登庸志》。
1718年(康熙戊戌),尹氏崇珂公总祠重建,道光甲申(1824年),尹氏崇珂公总祠重修,都将第20世的一仁供奉
于名硕室。
(永州通谱:实际为九修之列)


2.尹科成把“上下五千年,东西南北中”的尹氏支系胡考成南派支系,只要一两个字辈相同,时间差不多,如把零陵的宗胤公支系与祁阳的鼎祚公下君琳-德兴公等支系牵强附会在一起,错误百出;都变为濯公下南派支系,毒害尹氏后代。)



来源:尹氏家谱
编辑:尹珺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