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派尹濯公下天禄公—斌公世系与源流

标签:
历史文化旅游教育 |
分类: 尹氏源流研究动态 |
《尹氏族谱》载曰:尹濯因朱温篡唐,不耻事二,907年避地永新,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卒于永新县。
《永新县志(初稿)》有载:尹濯,汴州人,唐末任平南将军,封鄱阳侯。朱温代唐,遂避地永新焉。其拓基所建村庄为平南坊,今(永新)在中乡。
原江西井冈山市的拿山乡北岸村洲尾、永新县象形乡灌塘、泰和县碧溪镇蕉溪等多村同修《洲尾尹氏六修族谱》载:
唐末,河南汴州人尹濯(字伯清)任鄱阳侯,南迁洪都洗马池,后梁开平元年,避朱温之乱,再迁永新县平南坊(今在中乡平南村)建村,为永新县尹氏始祖。
约北宋真宗时,尹濯五世孙尹彦当(尹时)从永新县鄱阳迁入泰和县高行乡关溪洲尾(关溪于北宋元祐七年划归永新县)建村。
明永乐时,尹忠贤迁入泰和县大姑坑(又名蕉溪,今碧溪镇);
明后期,尹绍盛迁入永新县灌塘(今象形乡)。
天禄公下斌公记录:
南派濯公~京~雄飞~昭~孚~俨-直阁-实庵-奇-养-瑛-世兴-美伦-光杰-德洪-如春-就汤(侍三)子三:天福、天禄、天寿。
1.孚公支系:茶陵县月江俨公十三世孙天禄公下志和子(123世)斌:字正福,袭父职,斌房祖。配孙氏,子三:礼,祯,祥。传14代止(绝代)。这才是真正的断代。
2.四川尹科成族研盲连通志家谱都看不懂的人,出版所谓的一经堂《四川尹氏族谱》,粗制滥造,错误百出,(P1171)却把零陵岿山,祁阳尹家冲鼎福公下斌公(北派):五子:永景、永昌、永昱、永昂、永旻……(该支系目前已传至28代:总第148世代),后裔人口10余万众,把南北不同支系斌公混为一人:“二斌合一”,移花接木,乱嫁接:胡说只要有“一”和“三”字辈就是南派“一经堂”的支系,这就是他考证的主要根据。全国不知多少个“尹科成”?这样只要有“科”字辈或者同名,全部都是同父母生的了?神算大师糊烤也,何等逻辑?天方夜谭也。
3.(P475)把祁阳铁门扇鼎祚公~君琳公下德兴公支系(历史以来北派支系);以及(P521)零陵宗胤公支系乱考为南派支系,只要有一两个字辈相同,胡说有“三”字辈,时间基本一致,就都是南派的支系?整本家谱还有乱版、盗版等现象……如此修谱,天下之大笑话也!尹氏之不幸也。
常言道:“前人不修谱,后辈不知古;现在修了谱,后代还需苦。”
修谱一是为了记录人类繁衍发展规律;二是知其亲疏、长幼有别、敬祖尊宗加强宗亲联络具有合聚力;三是预示枝繁叶茂、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和发展。
1.自唐宋到明清,尹氏家谱由官修到民间修编,从唐朝思贞公开始分成南北二派,从一修到九修通谱,自成一体,有《尹氏北派通谱》、《尹氏南派通谱》及《尹氏南北二派通谱》等,脉络清楚,世代分明。
2.不同时期,各些地小区域内支系有各自体系的家谱,有自己的修谱体系和规则,世代脉清。
3.修谱大忌
(1)大忌讲求大而全,攀名人,抢名地,自从“盘古开天地,一脉相存到今天。”,殊不知上古、远古许多都是传说,是否存在?不得而知。
(2)大忌合谱、合支系、合世代:变成错乱对接,移花接木。但一些不明来历,小支系等可以与大的支系合修,但必须加说明。
4.各地的谱记千差万别是正常的,不一定要各地大统一,归附在每一始迁祖之下,也许迁出地有记录,而迁入地无记录;或许迁入地有记录,而迁出地无记录。
(3)大忌乱考证、乱修编无关联的支系;对别的支系指手画脚,说三道四。
(4)大忌不实地考察,不查看各时期的家谱凭空猜想,推算绝对平均代距等。
(5)大忌不与当地支系后裔、宗亲组织联系沟通就一家独大收编别的支系归附在自己的派系下,一点尊重对方的意思都没有,还盛气凌人出书全国发行。
4.虽然没有绝对的对错。由于朝代更替、战争、天灾等各种原因,许多资料丢失是正常的,家谱书籍不一定记录了历史上的所有人物、世代、故事传说等。
5.不同时期和相同时期,不同地点和相同地点情况下:同名的人许多,不能某某就是某某,每一两个字辈相同就是同一支系、同一派别?这样将祸害千秋万代。
6.历史书籍和家谱资料上记录的这一切,不一定不才在,也不可能完全存在。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平均代距、平均年龄)在特定的环境和不同历史时期是不起任何作用的。所以,我们必须用辩证历史唯物观来看待问题。
假如随便故事会、侦探小说大连载认为自己的观点和资料才是“真理”,自己一家之言是真理,各自为政,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为了各自的利益,发行低劣家谱出版物将成为世人的笑料,敬请三思。 (尹珺君初考)
2020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