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投资博弈上证指数成交量股指期货价值投资巴菲特索罗斯财经 |
分类: 股票市场-2008年交易记录 |
声明:本博客内所涉及的内容无论是品种的研究还是对市场的判断等,为个人投资随笔;以记录投资过程中的所感所悟,为日后个人的总结与检讨。
金融市场的“预见”与“遇见”2种特性的行为结果往往最终使得投资者的收益出现了预期与实际状况大相径庭。在市场刚开始的时候,投资者往往更倾向于“预见”,而市场的真谛也确是由人的心理预期以及行动结果所产生的;但是这一切与赚钱没有丝毫的关系,因为在“预见”的行为过程中,太多的“当时”的市况以及心理因素等作祟,往往使得投资者们最初的“预见”信念因没有得到坚持而最终变成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结局,“后悔和懊恼”也就成了金融市场的常态。
传言的口水仗,散户的眼泪。
近期有传言说QFII在当前的世道进行了大规模的撤退,以至于引起当时市场一次不小级别的恐慌,过了1天媒体又曝光此传言纯属无稽之谈。什么是传言?传言就是除了吸引大众眼球哗众取宠之外,更是窥透了人性弱点的营销和心理学方面的专家,这是传言的本职工作。而投资者一旦以传言作为投资指引方向的话,则就偏离了投资的正道,从而失败的命运也就是早晚的事情了。传言的口水仗打得不亦乐乎,而散户却在一边撕心裂肺的擦着眼泪,无言的哭泣也只能是“此时”的宣泄了,因为“明天”过后,“健忘”使得投资者又一次和传言握手,“自慰的满足感”使得旧伤未愈却又平添了新伤,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一切都在因果轮回之中。
大智若愚,投资的真相。
从长远而言,无论是谁都将难以终极战胜指数。而另辟蹊径的做法就像格雷厄姆、巴菲特一样做好单个公司足亦。有人说,戏法人人都会变。的确如此,可为什么单单就投资这门戏法散户们却没有变好呢?太多的“聪明人”有着“太多活跃的想法”,且是最根本的是没有坚定的信念,因为浮躁,因为短视,而忘却了投资是用“未来”来证明现在是否正确的游戏本质。投资就是这么奇怪,你的经验越丰富,你的反思越深刻,你离真相也就越接近。
价值投资与相对论。
所谓的价值都是相对而言的。基于这样的一个定论,那么在安全价值区域进行适度投资是值得借鉴的做法。当巴菲特的价值投资风靡全球,席卷A股市场之时,充斥着市场的依然是“趋势性预见型”的“价值论”,其本质依然是“预期性”的。比如说,某大型房地产上市公司,由于受到宏观调控、又或者由于受到市场众多的“道德谴责”,该公司的市值出现了急速下滑,于是就有所谓的行业研究员给出了“调低评级”等字眼。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首先,必须明确所谓的根据PE等指标所作出的任何结论依然是“预期性”的,并不是真正的价值投资标准。而如果按照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价值理论中的清算价格来执行A股上市公司价值标准的话,也就会出现巴菲特不买A股任何公司的结果,因为市值远远大于清算价格,既是加上现金折现率,要回收二级市场中的股东投资成本也不知道要猴年马月呢。
其次,关于行业研究的“权威性”。即使所谓的行业研究员能亲身考察上市公司,洞察发现没有体现在报表之内的“隐蔽性”资产等,也不足以对行业有“深刻的”认识,因为即使宏观调控,银根收紧,而房地产公司依然活的很潇洒,为什么呢?这就是各个行业中秘而不传的赚钱生存方法,不在行业中,并不能窥见全貌,而对此有“权威性拙见”的也肯定只有是这个行业中某家公司的老板了。即使是市值直线下滑,并不能真正影响公司的地位,而只要价值存在,只要价格能下跌,这类公司依然是价值型投资者参与的首选。
第三,关于风险性的价值评估。无论是基于VC的商业性盈利模式的风险评估还是基于银团性质的供应链风险评估,只要适度风险掌握在可控制范围内,这家企业依然是值得信赖的,因为投资行业本身就是高风险高收益。投资收益不是来自未来的可预见的收益成长上,而是来自可控制风险范围内的收益,是一种“遇见”未来的投资。
投资笺言:投资,是门综合各种因素、学识的东西;行业内的门道并不为外来者所窥见,而作为外部投资者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选择一家5年内不会倒的公司,耐心持有;不做可以“预见”的事,只做可以“遇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