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一篇文言作文,据说是南方某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是:某作家说,人生要读好三本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请就此发表感想。
这篇文言范文开门见山:“上苍赐人以三书,一曰有字之书,二曰无字之书,三曰心灵之书。此三者,同出而异名,殊途而同归。”以下紧扣题目,条分缕析,思路清晰,行文流畅。不像前两年一篇高考文言作文,使用大量怪字僻字,句式牵强拗口,连阅卷教授都要翻查字典。揆之古人,从《尚书》《左传》到“唐宋八家”,何曾有过这样的文章?文章本是写给人看的,无人能解的文章,毫无存在价值。
眼前的这一篇,我认为还是很有水平的。只是觉得文中讨论“心灵之书”时,自己把自己绕到了里面。例如他先说“康德、柏拉图之思考,于此二人乃心灵之书,而其著述非心灵之书,故此书无法外借也。心灵之书乃思想本身,发于人,终于人。凡世间之人皆有心灵之书,而此中玄奥不可言传。”接下来又说:“文人以有字之书录无字之书,圣人以有字之书传心灵之书”——这“心灵之书”,到底是“无法外借”、“不可言传”呢,还是可以通过圣人的“有字之书”传布于人呢?
不过我以为,不宜苛责这位“敏而好古”的中学生,问题其实出在试题上。我不知“三书”之说出自哪位作家的大作,我敢肯定,这位作家的逻辑学一定不及格。在“有字书”“无字书”之外,加上“心灵之书”,这说法倒是蛮有诗意,无奈却制造了一个天大的病句:“有字书”和“无字书”已然涵盖了宇宙间所有的一切,即便有所谓“心灵之书”,当然只能归入“无字书”一类。如今三书并列,则犹如说“我们要多吃肉类、水果和苹果”一样,就是机灵一点的幼儿园小朋友,也能指出其谬误。
作家长于诗性思维,一时感发,笔之于书,可以不必较真,何况其影响也是有限的。最可怪高考试卷出题者,都应是语文教育的老手,他们所出的试卷中,备不住就有类似的语法改错题;为什么面对这样一个“非典”(不是“非典型”,而是“非常典型”)病句竟视而不见、用之不疑,拿来让成十万学子敷演申说、发为文章,这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吗?这样不合逻辑的胡话,又让我们的孩子们如何替你圆说?可叹这样的事,竟发生在这个历史上产生了无数优秀文人学者的文化大省,陆游、鲁迅地下有知,不知当作何感想!
三本书
浙江一考生
上苍赐人以三书,一曰有字之书,二曰无字之书,三曰心灵之书。此三者,同出而异名,殊途而同归。读书者可称书生,而凡世间之人,或多或寡,必读此三书,故世间之人皆为书生也。
有字之书,文章著述也。以一字概之,是为录。往圣先贤著经典,而后人传习之;诗仙词圣书佳句,而后人吟咏之。有字之书,乃作文章者之见闻经历、所思所想,付诸于文。孔夫子所著之《春秋》,太史公所著之《史记》,皆属有字之书也。李太白狂歌之《将进酒》,杜子美哀叹之《石壕吏》,亦属有字之书也。以文章传道义,以诗篇记良辰,此有字书之真谛也。
无字之书,生活经历也。以一字概之,是为行。劳心柴米油盐,远游名山大川,皆读无字之书也。无字之书是为行万里路,如古徐霞客之游览,如马可波罗之远渡。于万化冥合之间,读自然造物之书。鬼斧神工,最美之书乃天成。无字之书亦是平日生活,秋风卷屋,五斗折腰,利锁名缰,虚苦劳神。于困顿失意之时,读泪湿汗浸之书。披荆斩棘,最重之书乃人生。
心灵之书,思想精神也。以一字概之,是为己。人即心,心即道,道即天,天人合一。人以心观宇宙,观宇宙亦是观心。陆九渊曾言:“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灵之书包罗万象,可绝非万象本身也。康德、柏拉图之思考,于此二人乃心灵之书,而其著述非心灵之书,故此书无法外借也。心灵之书乃思想本身,发于人,终于人。凡世间之人皆有心灵之书,而此中玄奥不可言传。
文人以有字之书录无字之书,圣人以有字之书传心灵之书;学者以无字之书习有字之书,行者以无字之书证心灵之书;贤者以心灵之书衍有字之书,哲人以心灵之书明无字之书。此三书连环相扣,缺一不可。书生在世,读尽经典,而读此三书断不可厚此薄彼,需雨露均沾,相辅相成。
失有字之书,则文明难以传承发展;略无字之书,则学问皆如纸上谈兵;缺心灵之书,则人生浑若傀儡木偶。幸上苍非悭吝之辈,播此三书于人间。是故世人尽能读此三书,行此三书,传此三书。
故世人皆能成书生也。
(本博客文章均为首创,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插图来自网上,一并感谢,不另注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