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郑板桥家书教子旧鞋 |
分类: 文化•历史 |
问郑燮是谁?不少人会摇头。若说就是郑板桥,多数人都会说:就是那位声称“难得糊涂”的怪人吗?——不错,郑燮是书画俱佳的清代大名士,扬州八怪之一。然而他跟“旧鞋”又有啥关系?
话头出在他的一封家书里。郑燮到山东做县令,将妻儿留在江苏老家,由堂弟郑墨照管。哥儿俩常有书信来往。郑燮思维敏锐,笔墨有灵,一封家书往往就是一篇内蕴深刻的美文。——他的文集中收有家书十六通,提到“旧鞋”的是《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信的主题是子弟教育。

正因如此,他说:“我虽微官,吾儿便是富贵子弟,其成其败,吾已置之不论。但得附从佳子弟有成,亦吾大愿也!”儿子此刻才六岁,郑燮竟不怕他“输在起跑线上”;反说只要附学的聪明孩子学有所成,自己也就心满意足了。——他显然不是说漂亮话赚喝彩,写在家书里的话,多半是心中流出的。

不过他对儿子,也不是放任自流。他在信中教导儿子:首先得学会尊重人。说你在学堂年龄最小,对同学,年长的要称“先生”,稍次的称“某兄”,不得直呼其名。对老师更要尊敬,在这方面,家中大人尤其要做好榜样。
其实在前一封书信里,郑燮已提到教子问题,说:“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但“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顽耍,务令忠厚悱恻(诚恳厚道,富于同情心)……”郑燮最讨厌小孩子用头发丝系蜻蜓、拿绳子捆螃蟹,不大功夫就把活物儿“拉折”死了。他要弟弟对侄子严加管束,要“长(音掌)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
对小动物尚且如此,待人更不用说。郑燮特别嘱咐弟弟:仆人的儿女也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让儿子欺负他们。有了“鱼飧果饼”,要分给所有孩子,让孩子们一同“欢嬉跳跃”。反之,“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仆人子女)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将心比心,是儒家仁恕之道的核心,儒生个个会说,但能付诸实行的有几人?郑燮不但身体力行,而且设想周密。他嘱托弟弟:家中的纸笔墨砚,要不时散发给贫寒同窗。又说有那贫家之子、寡妇之儿,往往想要十几个铜钱买“川连纸”钉仿字簿,十天竟凑不出来。遇上这情况,要“无意中与之”——自然是考虑到对方的自尊心。

然而这一切的核心,是要通过熏陶诱导,教导孩子成为一个“明理”的“好人”。郑燮总结说:“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他让弟弟将这道理告诉家中女眷,让她们也知道“爱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这位睿智老人250年前说的话,是否也应说给今天的家长们听一听?
有一阵子,有点身份的人都爱在办公室里悬挂“难得糊涂”的横披(当然是复制品),这两年很少见了。大概人们终于明白了:这样的横披,郑燮挂挂是可以的;我们这些人,则只配挂“难得明白”!
(本博客文章均为自创,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插图来自网上,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