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清华抢“状元”可笑吗?

标签:
北大清华状元可笑杂谈 |
分类: 教育 |
陪老伴逛“三友”,已经爬上二层半的楼梯平台,回头见老伴站在二层楼梯口,听一位三十出头的女售货员向她推销一双鞋子。我懒得下去,遥控说:你瞧着合适就买吧。售货员不急着收钱,抬头瞄了我一眼,对老伴说:我库房里还有两双,您先生穿着肯定合适。说罢转身进去,霎时捧出两只鞋盒来。盛情难却,我只好下楼一试。
一双又轻又软,早晚锻炼穿正好;另一双皮子很好,正式场合穿也不难看。“这两双是断码鞋,原价都三四百,您要,两双给三百五算了。”结果三百元成交。鞋子穿上脚,不松不紧正合适。我很奇怪:我在楼上,她在楼下,相隔一二十米,她怎么知道我鞋码大小?——我若是经理,宁愿花双倍工资请她。
小到一家商场,大到一个国家,在发展图强的道路上,主要拼的是人才。一部《三国演义》便是明证:我们只知刘备占“人和”之利,其实他又是汉室宗亲,占据着易守难攻的蜀地,“天时”“地利”也都不输魏、吴。然而三家中最先覆亡的恰恰是蜀汉。无他,人才匮乏故也。
一个被过分神化的诸葛亮,既要攘外又要安内,也就无暇培养接班梯队。武将则勉强凑出“五虎”之数,其中老黄忠还是“离退休返聘人员”。到后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人才上的捉襟见肘,导致蜀汉不战已亡。

然而国人也有集体犯迷糊的时候。有一段时间,人们同仇敌忾,视人才为寇仇。举凡在一个领域崭露头角的才俊名家,统统被扣上“白专典型”“反动权威”的高帽,挂牌批斗,让他们扫大街、淘厕所。又群起而讥之,说他们不分菽麦、只会研究“马尾巴的功能”!一时间知识贬值、人才掉价。——后虽拨乱反正,但经此一折腾,人才的标准早已模糊。乃至叫人一声“专家”“教授”,几乎成了反讽。

为了争人才而失仪失态,适足以说明还有人把人才看得极重,不是口头说说,而是全情投入,以致顾不上“体面”。其目的无论是为校还是为国,都应赢得几分尊重。

孟子有君子三乐之说,第三乐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乐也”。我从前读到这一句,总觉得孟夫子难脱塾师酸儒习气。直到我长了几岁年纪,有了一些见闻阅历,才懂得人才的重要性,实在是怎样强调都不过分。——我等小百姓拿清华、北大的事做谈资下酒,倒不大紧;在一个单位掌握一点权力、负有一点责任的人若也跟着笑,就有点“没心没肺”了。
(本博客文章均为自创,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插图来自网上,谨致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