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读书有用论”

标签:
读书有用无用闲书杂谈 |
分类: 教育 |
这当然是理想状态。现实是,地铁车厢里除了一个穿校服的中学生捧着本英语书背单词,就再也没有读书的。个个低头玩手机,一眼扫去,大半是在看电视剧或打游戏,另有几个发微信或读网络小说的——不知那算不算读书?
“读闲书有什么用?”我们从前常要面对家长或老师的质问,“读《哈利波特》能考上重点高中吗?”“人家高考管你《射雕英雄传》的主角是谁吗?”——我们唯有闭口无言,眼瞅着藏在课本下的闲书被没收。
我从不怀疑家长、老师的善良动机,读书确实有“有用”“无用”之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指的便是“有用”之书——从前是《四书》《五经》,而今是孩子们塞满双肩背的课本和习题集。网上有张照片,一个学生用过的课本、练习册和试卷摞起来,竟超过她的身高!在成为“著述等身”的学者之前,孩子们个个都是“试卷等身”的考试机器!
据说每年高考前,撕书成为校园一景。毕业班的学生把课本撕得粉碎,抛向天空,如同漫天飞舞的雪花;这里面固然有玩笑的成分,却又是长期积累的厌恶情绪的释放——是不是这种不正常的“读”法,败坏了孩子们对读书的兴趣?
其实读书何必“有用”?书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一种体现形式,读书则是由人类好奇心、求知欲所引发的自然之举,如寒天向火、暗夜趋光。我有个侄孙女,三岁前见书就撕,三岁后开始认字,每每举着书向大人显摆:“这是‘人’,这是‘中’……”七岁上学前,已能整本朗诵童话故事。——但愿她的读书兴趣不会被扼杀在今后的学习中。
总的说来,读书是件“模糊”的事,很难拿“有用”“无用”来衡量。有一幅二战时的照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那是英国伦敦一家书店内景,屋顶已被炸塌一半,两三位长衣礼帽的“绅士”,兀自悠然浏览着书架上的书籍——这让我们想起“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老话,明白文化修养可以令人心神淡定、忘却恐惧。
一个对读书感兴趣的人,总是有着更高的文明素养;而文明素养更高的族群,便是由千千万万对读书感兴趣的人组成。因“有用”而读书的,到头来会发现读书并不总是“有用”;出于兴趣而读书的,短期内看似“无用”,那用处却能在整个民族的演进崛起中,渐渐显露出来。
(本博客文章均属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图片来自网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