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孙子兵法大事伐谋不战 |
分类: 文化•历史 |
有传言说,美军在海湾战争时印发中国兵书《孙子兵法》,人手一册;又说美国西点军校特设《孙子兵法》研究课。类似传闻很多,真假难辨。网络无国界,若真有这样的英文册子或教材,网上应不难觅到。可是用百度搜了搜,并未发现。
其实何须美国人承认,作为两千五百年前的中国军事家,孙武子在世界军事史上的地位无人能撼动,拜他为师不会辱没今天任何一位将军。哪怕今天的武器已发展到卫星制导、精确打击,也并不妨碍坐镇现代化指挥中心的将军们借鉴《孙子兵法》来指导战争。
照我们想象,一位大军事家提及自己的专业,肯定会跟现代“军迷”一样热血沸腾吧?然而孙武子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面对战争出奇的冷静,他并不主张打仗,甚至可以说反对战争。
《孙子兵法》十三篇,首篇《计篇》开口即说:“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打仗是最重大的国事,军队及政权的生死存亡取决于此,当权者不可不深思慎察。
如果非打不可,又该怎样呢?起码要满足五个条件:一是“道”,即查看道义是否在我方,这样领导者才能说服百姓同生死、共患难。二是 “天”,即考虑气候的阴晴、寒暑及节序变化等是否有利开战。三是“地”,即考察战场地势的高低、远近、险易、广狭、生死。四是“将”,考察军事统帅在智、信、仁、勇、严等方面的品质素养。五是“法”,即检阅军队的训练、管理、军备、法令等,是否足以应对一场战争。
除此而外,还要做七个方面的比较,看看交战双方哪一方的君主更有道,哪一方的将帅更有才,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更严格,哪一方兵力更强大,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更分明。——另外,还要看君主对统帅是否充分信任,这些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条件都满足了,是否就可以开赴前线、攻城略地了呢?且慢,还差得远。“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最高明的军事行动是靠谋略不战而胜,次一等的是靠外交手段解决争端,再次一等才是出动军队攻击敌人,至于攻打城池,那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末招下策!
战争是否取得完胜,还可以从结果上看出:“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这里的“全”有保全的意思。“全国”即让敌国整体屈服,不动刀兵,不造成人员伤亡及物质破坏,这才是一等一的胜利。以下对于军队、旅团、卒伍,也都是以“全”为优,以“破”为劣。
我们夸赞一位将军,总说他“百战百胜”。孙子却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善之善者也”。这跟“上兵伐谋”、“全国为上”的求胜标准有着内在联系。——那么建设强大的军队又有什么用?那是克敌制胜的筹码和后盾,不一定急着投入战场。
靠战争吃饭的孙武子,为什么极力反对战争?因为他深知战争机器一旦启动,受害的不仅是敌人,还有自己。他说,仗一打起来,起码要出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要动员起十万名甲兵,还要千里迢迢输送粮草,加上前方后方各种开支,一天的耗费就超过“千金”!速战速决还好,若是久攻不下,则将士疲惫、士气受挫、攻击力下降。随着国力疲弱,其他诸侯就会乘虚而入,到那时虽有智者也难挽回了!
这一思想,孙子在兵法中反复申说,如在《用间篇》中还说到战争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说十万士兵出征,跟着奔波劳碌、不能从事正常生产的,有七十万家!一场战争,可以导致物资匮乏、物价暴涨,百姓及公家的财产会消耗十分之六、七。所以孙武子警告统治者:“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当然,《孙子兵法》也有具体的战略战术指导,书中的《作战》《谋攻》《形篇》《势篇》《虚实》《军争》《行军》《火攻》《用间》等篇,都写得十分详尽。不过翻遍全书,你找不到“狭路相逢勇者胜”那样的豪言壮语,孙武子在谈论临战决策时,常常显示出过度的谨慎。
总之,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子,最懂得和平的难得、人命的可贵;而历代那些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虽将此书置于座右,却始终未能读懂它。这是谁的悲哀?
(本博客文章均属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插图来自网上:①孙武像;②④书法家书写的《孙子兵法》;③军事博物馆内关于《孙子兵法》的壁饰;⑤《孙子兵法》竹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