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的话,我已听不懂

(2012-06-18 21:14:34)
标签:

刘连荣

通天塔

公仆

语言

曹振镛

贪腐

分类: 文化•历史

从前有个叫刘连仁的中国人,二战时被抓到日本当劳工,因不堪虐待,独自逃入深山,直到60年代才被发现。由于长期独处,已经丧失了语言能力。回国后好长时间才有所恢复。

    如果是两个人在一起,相互有交流,情况或许会好些?记得报载某国有一对小兄妹,大概因为性格缘故吧,离群索居十几年。再度跟外人交流时,他俩的话已经无人能懂!

    你的话,我已听不懂人类各民族语言不同,据说是出自上帝的意志:上帝怕人们建起通天塔、搅扰天庭的安宁,于是有意淆乱其语言,令他们不能很好合作;通天塔也因而屡建屡圮。——这当然只是神话。前面两个事例告诉我们,长期相互隔绝、缺乏交流,才是导致语言分道扬镳的真正原因。

    我们中国自始皇一统,“车同轨,书同文”,普天之下使用同一种文字。虽因山川阻隔、形成不同方音,但文字却是统一的。中华民族数千年分分合合却始终不曾分裂,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而今“车同轨”已经发展到动车飞驰、波音展翅,“书同文”也发展到一开电视、遥远山村能跟繁华都市同时收看新闻联播。连乡村老大娘面对采访的话筒,也不时蹦出“改革”、“践行”等鲜活字眼儿,这当然是可喜现象。

    但是背对话筒时,人们的话语也是一致的吗?譬如,我没事也爱上个网、转个帖什么的。由于自身职业的原因,我关注的网友以教育口儿的居多;相互应和、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网络上还有一批“军迷”,我关注的就很少。偶尔到人家的场子里瞭一眼,一是兴趣不大,二来一些术语也都懵然不解。

    你的话,我已听不懂其实这倒是正常现象,社会本来就是五光十色、色彩斑斓的。记得有一个时期,舆论高度一致,对某些人和事的崇拜达到举国若狂的程度。人们转着同样的念头、说着同样的语句,脑子里始终绷紧一根弦,连说梦话都不敢有异词——那才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不过眼下的“五光十色”中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不同职业、不同爱好、不同年龄、不同籍贯的人都可以“扎堆”形成共同的话题和语汇;唯独公务员不宜“扎堆”——试想公务员就是百姓的“公仆”,作为仆人,要时刻守候在“主人”身旁,有问必答、有嘱必遵,他们的话语和行动,要跟主人保持高度一致才好。

少数仆人若千方百计脱离主人的视线,有事没事总猫在厨房仓库里“扎堆”,不用说,他们相互交流的,不是偷奸耍滑的经验,就是鼠盗狗偷的伎俩。久而久之,他们的话语词汇已自成体系,自己觉得挺正常,主人却已听不懂了。

不久前读到一篇文章,说“机关干部”要善于了解“首长意图”,对首长思想要“揣摩领会”、“熟记于心”——开始我怀疑这只是首长秘书的官场心得,用蝇头小楷记在《厚黑学》一类书页的天头地脚,只限于二三同事私下交流,是上不得台面的。后来听说竟是报刊上公开发表的文章,不觉一愣!

你的话,我已听不懂想起清代官场有个历仕三朝的不倒翁叫曹振镛,别人问他为官之道,他低声回答:“多磕头,少说话!”——人家毕竟是进士出身,拎得清里外,知道这样的话只能私下讲讲,是登不了朝堂、上不得朝报的(“朝报”是古代朝廷定期发布的公布,刊载诏令、奏章及官吏任免消息,相当于早期的报纸

我们有些同志就是缺少这种大局观。他们大概很少到下面走走,所谓接触社会,也多半是上下班时透过摇下的车窗看看繁华街市而已。由于大多数时间是跟“自己人”在一起,渐渐形成一套封闭的价值观和语汇;日久天长,甚至已分不清啥话可以对人言、啥话不能对人讲了。以致把秘室絮语、酒桌醉话也当成正大之论拿到报纸上公开宣讲,什么“善揣领导意图”、什么“适度容忍贪腐”,如此这般,不惹群众“给他一大哄”才怪!

建议这些同志没事还应深入田间地头、蓬门委巷,哪怕只是登登网络、刷刷微博也好:多接触底层百姓,认真了解他们的心声,虚心学习他们的语言——暂时办不到也没关系,至少应效法曹振老:慎开金口,少说为妙!

(本博客文章均系首创,如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本文发表于6.17《今晚报》时有删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