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最早是佛教宣传提纲?

标签:
二十四孝郭居敬圆鉴押座文佛教闪子佛本生文化 |
分类: 儒家文化 |
上网查“二十四孝”,第一条资料就告诉我们,元代学者郭居敬首编《全相二十四孝》,书中24个孝子故事全是由郭居敬“辑录”而成的。
幸好古代没有方舟子先生,否则郭居敬准定要吃笔墨官司了!—— “二十四孝”之说并非郭氏首创;现存敦煌遗书中已有《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圆鉴大师是个和尚,五代时人,比郭居敬要早300多年!
怎么叫“押座文”呢?原来唐五代时,和尚面向信众宣讲佛经,称为“俗讲”。正式开讲之前,先要唱个小段子,目的是让刚入场的听众收摄心神、安静下来。这个小段子,就叫“押座文”,有镇压四座之意。
押座文一般篇幅不长,圆鉴这篇《二十四孝押座文》也只有百十句,不可能把“二十四孝”的内容一一详述。不过讲唱中仍提到部分名目,如“万代史书歌舜主”、“千年人口赞王祥”、“郭巨愿埋亲子息”、“老莱欢著彩衣裳”、“泣竹笋生名最重”、“卧冰鱼跃义难量”等,应当就是郭居敬“二十四孝”中的“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埋儿奉母”、“戏彩娱亲”、“哭竹生笋”等。其他虽不曾列举,估计相差不会太远。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佛教徒出家修行,不娶无子,这可是最大的“不孝”啊,又怎么能跟“孝”沾上边呢?——然而佛教要想在中国扎根,就一定得跟占主流地位的儒家取得一致,尤其是在“孝道”这样的重要理念上。于是佛教宣传说:问题不能只看表面,一人出家,似乎有“悖亲不孝”之嫌;然而他的功德却足以超度父母、荣耀祖先、惠及兄弟,因此又是最大的孝亲之举。
三国时有个外国和尚康僧会也说过:与其布施斋僧,“不如孝事其亲”。宋代禅师契嵩甚至提出:“夫孝,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也。”就是说,世上无论哪个宗教、学派,对“孝”的尊崇都赶不上佛教!真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了!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宣扬孝道成为中土佛教一项不遗余力的核心工作。——儒家的理念推广往往靠的是书籍和课本;而佛教的理念推广则依赖大张旗鼓的宣讲。像“二十四孝”这类口号式的宣传,很可能就是佛教最早提出、率先搞起的。
有意思的是,目前所见到的“二十四孝”中,还有一位外国孝子故事。
郭居敬《二十四孝·鹿乳奉亲》讲说剡子孝亲事迹:剡子父母年老且双目失明,想喝鹿奶,剡子便披了鹿皮,混到鹿群里去取鹿奶。结果遇到猎人,险遭射杀。剡子上前说明情况,终于取鹿奶而回。
这位剡子,又写作闪子、郯子、睒子,敦煌遗书的《孝子传》也曾提到他,说他是“嘉夷国人”,父母年老失明,闪子晨夕侍养,常常身披鹿皮,与鹿为伴。一次“担瓶取水”,恰逢国王持弓射猎,误中闪子。闪子失声号叫:“一箭煞(杀)三人!”国王下马相问,闪子回答:“父母年老,又俱丧明,侍养无人,必定饿死。”言讫身亡。
那么嘉夷国又在何处?应在印度次大陆。此故事最早源于佛教,佛经中即有《佛说睒子经》、《佛说菩萨睒子经》。
在佛经故事里,闪子名睒,前生本是佛祖菩萨,因怜悯嘉夷国盲夫妇孤苦无子,所以托生为他们的儿子。当睒身披鹿皮去河边打水时,被出猎的嘉夷国王射中,睒临终时唯一的担忧便是盲父母无人奉养。直至把父母托付给国王,这才咽气。——盲父母赶来抚尸号啕,感动了天帝释,帝释以神药灌之,睒子复活,皆大欢喜。
《孝子传》在转述这个故事时,干脆改成“一箭煞三人”的悲剧结局。其感人之处,正在于闪子不顾个人伤痛,一心惦念父母的纯孝表现。
不过此故事几经转述,在汉语语境中,睒子渐渐由嘉夷国人变为春秋时鲁国人,还成了孔门弟子;而被射身死的悲剧,也改为险些被射、终于幸免的平淡结局——感人程度也因此大大降低。
不过通过几个版本的对比,还能隐约看出闪子故事由佛教宣传转化为儒家教化的痕迹——也可见“二十四孝”最早为佛教首创,应非无根之谈。
(本博客文章均属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图片来自网上。从上至下:郭居敬《全相二十四孝》书影;“卧冰求鲤”;“鹿乳奉亲”;卧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