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盖的原型竟是洞庭起义领袖钟相?

标签:
晁盖山贼水寇洞庭湖起义钟相借鉴文化 |
分类: 古代小说 |
“托塔天王”晁盖是水泊梁山上最为尴尬的角色。——不错,是他最早带着七八个兄弟上山,成为梁山大业的开山领袖。以后宋江等人上山,也都一口一个“天王哥哥”,尊他为首席。
然而这位大头目并没有什么真本领,除了上山前“智取生辰纲”,搞了一票不大不小的拦路抢劫,后来基本没干出什么漂亮事来。譬如打祝家庄一役,本来是树立领袖威信的大好机会,却被宋江抢了头功。晁盖好不容易争取到攻打曾头市的指挥权,却又出师未捷、先捱了一箭,就此撒手人寰!
我百思不得其解:若说晁盖是历史上的真人吧,任何文献材料都查不到他的名字;若说是虚构人物吧,又不符合民间讲故事的习惯:宋江分明是山寨一号,为什么要在他头上压上这么一位窝窝囊囊的老兄?
刨根问底,在早期宋江故事中,晁盖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南宋画家龚圣予曾作《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其中宋江当仁不让地坐着第一把交椅。晁盖倒是榜上有名,但排在第三十四位,在解宝之后,徐宁、李应之前,分明是奉陪末座的小兄弟。
我曾经说过,那时的宋江活动于太行山一带,属于“山贼”,这大概更接近历史上的宋江实况,因为史书上从无一条史料提到宋江到过梁山泊。
到了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宋江故事才发展到第二阶段——“水寇”阶段。好汉们至此才开始唱“梁山泊、浪打浪”。也正是在此刻,晁盖地位突然撺升,成了水浒寨中的第一代领袖。
我读书不多,但常感开卷有益。例如我读宋代史料即发现,“水浒”故事在进入“水寇”阶段时,很可能从南宋初年的洞庭湖大起义中汲取了素材。——洞庭湖起义几乎是历史上唯一一次以大江大湖为依托、建水寨抗拒官军的造反模式。宋江故事的创作者和传播者,舍此似乎别无素材来源。
我曾从多个方面讨论这一问题。这里单就晁盖问题说两句。我认为,《水浒》中的晁盖形象,应是洞庭湖第一代领袖钟相的投影;即是说,“水浒”中晁盖和宋江的关系,就如同洞庭起义中钟相和杨幺的关系。两相对照,晁盖与钟相至少有四个共同点:
第一,两人都是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开山领袖。晁盖的情况不用说,钟相则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二月十七日在鼎州武陵首揭义旗,拉开了长达六年的洞庭湖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第三,两人死后,他们的事业在后继者手中得以发扬光大。晁盖死后,是宋江接过大旗,广聚好汉,使山寨事业真正成了气候。而钟相死后,则是杨幺接过他的旗帜,在湖中掀起规模更大的起义波涛,又坚持起义达五年之久。
第四,两人的崇高威望一直保持到死后。晁盖死后,山寨里立起“梁山泊主天王晁公神主”的灵牌,时时祭拜供养。而钟相死后,杨幺等人则拥立钟相之子钟子义为“太子”,可以说,那是活的“钟相灵牌”。而杨幺等人的兴兵口号,也是“与钟老爷报仇”!
或问:钟相是何等样人?为什么能成为一呼百应的首义者?原来,钟相是一位教主。他所传播的宗教,有人说是摩尼教,又叫“吃菜事魔教”,后来又称“明教”。其宣传口号为“等贵贱、均贫富”,对广大贫苦农民而言,这样的口号极具煽动性。
此前钟相在洞庭湖一带传教布道二十年,威望很高,湖区数百里内的百姓都捧着礼物去拜见他,称作“拜爷”。揭竿而起时,他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然而登高一呼,环湖六州十九县的百姓一齐响应,洞庭湖顿时成了起义军的天下。
(本博客文章均属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本文可参考拙著《水浒源流新证》,华文出版社,2002;《水浒、西游探源》,学苑出版社,2009。插图来自网上。从上到下:一、晁盖,二、钟相,按:这是现代人所画,画得太年轻,服饰也有问题;三、杨幺水寨,是现代人依想象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