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孔余
这绝对是一个误区,要坚决纠正!
今年以来,家电企业在产品研发中,似乎产生了一种错觉:似乎只要家电产品一触网,或者一智能化,就成为了备受市场和消费者关注的“尖叫型”产品。
实际上,对于中国的消费者来说,智能化家电与尖叫型家电之间无法划上等号。相反,当前市场上一些畅销的家电产品,并不是因为“智能化”而受到青睐。相反还是因为“产品功能直击了消费者使用痛点”后,才产生的消费者认可度。
纵观今年以来,一系列主打智能化的家电产品,并未如期获得在市场上的快速爆发和普及。反而成为“叫好不叫座”的象征性产品。这不得不让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反思:我们到底是为了智能化而智能化,而为了解决用户对家电实际痛点而智能?
毫无疑问,就当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一大批智能电视,智能空调,以及少量的智能冰箱来说,还没有真正让市场和消费者感受到所谓的“颠覆性”和“革命性”。相反,因为捆绑上太多的智能化标签,或者互联网标签,而成为一种“概念型”产品。
类似于“概念型”的智能家电,在当前的市场上并不少见,却不受待见。一方面,企业需要借助智能化的概念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或者说跳出传统家电产品的升级换代路线图,而构筑智能化下的全新创新升级路私车。另一方面,整个智能化的配套环境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从而导致了不少的智能家电作为一个终端的价值和功能就没有办法很好的释放出来。
因此,如何让智能化成就家电产业的“尖叫型”产品,成为摆在众多家电企业面前的一个发展性命题。既要借助智能化的技术和手段来改变传统家电的创新模式,还要回归家电产品各自的本位性功能和需求,真正让消费者感受到意外和尖叫。
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是近100年来空调缺乏革命性创新,近50年来冰箱和洗衣机缺乏颠覆性产品的原因所在。想颠覆家电产业的难度系统太大,远不如在电脑和手机等数码IT领域的变革来得“得心应手”。
所以,这也是近年来一大批互联网企业不愿意进入家电行业,或者即便是进入家电行业也难有作为的原因所在。这也是当前包括海尔、美的、海信、TCL、长虹等企业,谋求对家电产业和家电产品颠覆和革新时,普通会存在的阻力和挑战。
现在来看,改变家电产业的,也只能靠家电企业自身的革命和创新。因为,对于外界的互联网企业来说,他们的颠覆和变革力量往往停留在理念上和概念上,但是家电却不只是概念性产品,而是实实在在解决人们需求的产品。
因此,如何真正借助智能化物联网的技术和手段,改变传统家电的创新模式和功能定位,至少在未来5年甚至10年,将是这个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而让人感到利好的是。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对于空调、冰箱、彩电等产品的刚性需求是一直存在,而且还挺大的。但关键是,现阶段中国家电市场上被大量的“同质化、山寨化”产品也充斥着。因此,只要是可以带给用户惊喜的好产品,就一定可以推动家电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
家电圈(公众号:cheaa007)是目前中国家电行业覆盖面最广、内容最专业的自媒体平台,聚集了家电企业、家电经销商、家电媒体等专业人士。期待你的吐槽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