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可以说,当前中国家电企业的智能化转型,已经步入了“深水区”。
其标志性事件就在于,日前海尔集团CEO张瑞敏亲口透露的海尔结构性裁员一事。实际上,早在两年前,美的集团就已经因为“经营转型”战略而实施过一轮结构性裁员。
为什么说,海尔一裁员就成就了中国家电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深水区”?众所周知,海尔是中国家电产业群体中最早拥抱互联网并实施智能化转型的企业,其从去年就已经完成战略、产品的智能化布局,并开始从内部实施面向互联网时代的组织架构、管理等深度变革,谋求与市场和用户的对接。
不用一谈裁员就色变
近年来,媒体只要一看到裁员信息,无论什么原因,都主观性地认为,“这是企业的危机”。
应当看到,当前中国家电企业所进行的裁员,一场因发展而引发的结构性裁员,这不是危机,反而是新机、生机。相对于许多企业因为“经营不善、业绩下滑”而导致的裁员,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
对于正面临“转型升级”和“拥抱互联网”的家电企业来说,互联网带来的最大挑战就在于运营效率的快速提升,并建立起了“效率制胜”的新价值体系:有效率的人才得到了充分发挥的平台,一大批低效率或者无效率岗位面临被裁撤。
其实,对于中国家电企业来说,结构性的裁员是早晚都会到来的一场“阵痛”。
早点裁员,就可以早一点找到“轻装上阵、二度创业、再次出发”的动力。而越晚裁员,甚至担心裁员引发的动荡而不敢裁员,往往会错失发展的先机。
对于海尔来说,结构性裁员是一件“史无先例”的大手术,不仅要背负外部对于企业经营策略和战略正确性的质疑,还要面临众多不了解不熟悉海尔人士的抨击。但是,自我革命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无论外界怎么说,必须要干下去。否则索尼、松下的今天,就是中国家电企业的明天。
当年,美的集团为了经营转型而实施的“结构性裁员”,曾经在一段时间内遭遇了媒体、专家的“成篇累牍”质疑和攻击。时至今日,很多人又开始为美的集团当前漂亮的业绩报告而唱颂歌、表扬。
所以,当今天实施结构性裁员的是海尔,这更加验证了作为发展不过20多年中国家电企业来说,从优秀走向卓悦还需要经历更多的磨难和考验。因此,在中国企业发展的关键性节点上主动调整和转型,大家当给予鼓励和肯定,而不是“落井下石”式的批判。
智能化转型深水区
对于中国家电企业来说,在互联网时代,其智能化的水到底有多深,需要多少的资源投入和周期投入才能“见效显成果”。可以说,没有一个统一而清楚的答案。
无论是海尔、美的,还是长虹、海信、TCL,大家都在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智能化转型”道路和模式。特别是海尔,其智能化转型启动早、布局广、思考细,并且已经率先从理论上完成了组织架构和管理手段变革的可能,当前的结构性裁员则属于从理论到实践的落地和实践。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根据当前海尔的变革,我想最简单的就是“大企业做小,让每个人每个岗位都发挥自己的能量和作用”。而对于一家已经发展了20多年的传统家电企业来说,朝着这个目标的变革,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
实际上,包括美的集团,以及长虹、TCL都在进行“结构性裁员”,这不是什么丑闻,而是面向互联网时代下的效率原则进行的一次自我“强身健体”运动。试想,如果有一天,这些家电企业们被互联网企业逼到墙脚才想到“转型、变革、人员的结构性调整”,那后果是多么的糟糕啊。
更重要的是,相对于此前任何一次的经营转型和结构调整,这一轮以拥抱互联网为主题的家电企业智能化转型,完全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任何标准答案,也没有任何坐标和参照物,有的只是企业的“不断修正、及时调整”。
因此,在互联网时代,最可能出现的是“一家企业一套标准一种模式一种路径”的个性化转型道路和模式。也就是说,海尔不是第一个通过“结构性裁员”来推动经营转型和变革的企业,同样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其核心目的就是在于让家电企业这个传统经济组织,可以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消费需求,可以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可以更好地推动整个传统制造产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变。
家电企业裁员无法避免
其实,很多人会思考,对于中国家电企业来说,结构性的裁员是不是必经之路?
对于过去20多年以来,一直依赖低端的拼装、组装加工而生存的家电产业来说,直到今天在全球家电企业扮演的角色大多还停留在“全球组装加工大工厂”的定位。因此,结构性的裁员是中国家电企业走向成熟、拥抱互联网、更好地存活于这个市场上的必经之路。别无他法。
同样,将大量一线的装配产业工人裁员,并不是坏事。这是来自大企业的一种“倒逼产业升级”的举措。在中国制造产业从加工组装向制造创造的转型过程中,需要大量优秀、高技能的产业工人,而这正是当前都为或缺的。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越来越多的家电企业开始实施生产自动化的改造。要知道,一套生产自动化的设备,就能淘汰几十个甚至上百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任何人、任何企业不可逆转的。
如果说,非要将中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重任,放到某几个企业身上,那么就应当允许这些企业主动变革,并为企业的变革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商业环境和舆论环境。同样,对于正在探索从传统单一的家电制造向互联网时代的智能化软硬通知吃,谋求内容和服务盈利的中国家电企业们,也需要给予足够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