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争锋】为家电智能化退烧而作

(2014-04-15 21:57:57)
标签:

杂谈

 

李不二

自打入行来,家电企业从来没有如此欢腾过,战略发布、产品落地、渠道O2O,以及与阿里、奇虎360、小米等互联网企业扑朔迷离的联姻。种种迹象背后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智能化似乎成为行业共识。

不管是真转型还是真炒作,反正没有“互联网思维”,没有“智能”,就不“高大上”。无怪乎,有人在评价家电智能热的时候说,“用户尖叫”、“为发烧而生”、“粉丝经济”等热门词语不胫而走,也把向来质朴稳重的家电企业带“飘”了。

如何来评价家电企业们最近的表现?我想,始终绕不过三个问题的拷问:

1、是否产生用户尖叫的产品?

长虹的CHiQ产品、海尔的空气盒子都令人耳目一新。对于前者,不少同行多次提及,10日海尔电视发布会上,海尔研发领导把CHiQ作为重点案例来分享;后者也被舆论认为是中国版NEST。这些产品都有个共性——抓住用户痛点,注重在具体应用环境中,研究用户的不便、烦恼,重新思考产品定位。

但,很多企业还是雷声大雨点小。确实存在炒概念的家电老毛病,以智能产品做噱头是带动量销售产品没有错,关键是要合理处理两者关系。每一次小米的发布会,都搞得像某种意义上乔布斯的追悼会,这样熏陶出来的用户,很难再对各种功能的叠加“大而全”有所存心,因为他们要的是一个极致的、打动人心的点。

比如,空调上装个Wifi模块,让手机远程控制,如果家里窗户没关,打开空调又有什么效果?根本无法与人沟通。

2、是否衍生出基于用户的服务?

如果是个游方和尚,很可能陷入家电企业集体制造的幻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咋这么多软件企业呢。每一家企业豪言壮语之际,都会对投资者、消费者窃窃喳喳一番甜言蜜语——从单纯的硬件向服务和增殖应用延伸。吃软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于大多数家电企业而言,无疑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长。

事实上,很少有产品真正做到这一点。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没有用户。家电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一锤子买卖的事儿,而互联网企业区别于传统企业,偏爱用户这个词,描述一种近似恋爱的亲密关系。这当头,要拉个互联网企业唱戏容易,但要打破靠硬件吃饭的魔咒,吃上软饭却很难。很多关于软件的故事都停留在设想上。

因此,除了海尔,其他企业还没有看到关于生态系统的布局。白电企业与互联网的合作更多是互联网企业生态建设延伸的结果。

3、是否进行内部组织、流程的再造?

任何技术带来的改变绝非仅仅是技术层面,更大的改变在于观念、组织、流程。TCL、海尔不约而同地拿渠道开刀,尤其是海尔依托日日顺和阿里、中信银行合谋O2O布局;张瑞敏甚至走得更远,以“人单合一”、“倒金字塔”等管理创新,努力探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规模化企业的管理之道;我还听说长虹也准备借国企改革推进内部涅槃。

如果说智能更偏重技术的话,那么互联网化更偏重观念、思维。后者显然比前者更重要。未来的用户一定会参与企业经营和产品开发的,O2O是很好的通路,应随之而变是组织、流程,涉及制造、研发、交易等各个环节。近来一系列的动作中,这种脱胎换骨的变革似乎并未引发白电企业的兴趣,所谓转型还停留在单一技术层面,大多还抱着跟紧智能化,跟紧互联网的心态。

一样的题材百样的戏:有的从中找到了炒作的概念,有的找到了卖产品的噱头,有的抓住了救命稻草,看似猛烈的智能化高烧背后,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总体来看,长虹、海尔等横跨黑白的综合型家电企业,由于黑电业务带来的危机感和技术储备,以及比较全面的产品基础,转型的路径和举措都要比单纯的白电企业清晰。白电企业在这一轮重显得很被动,危机感弱,技术上想倚重外部,几家的发布会其实都是将经销商大会简单地改头换面,匆匆之间难掩搏位的嫌疑。毕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是天性使然。即便董婶对互联网一些列炮轰,让金错刀义愤填膺不得不给她来堂常识课而后快,但业绩摆在那里能够奈我何。反观黑电企业年报利润持续走低,显然比小日子过得蛮好的白电更着急,也更积极。

由此,本轮转型已经分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