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价格真得可以打开OLED电视在中国的市场化大门吗?这肯定是一个未知数。
日前,为了加速推动OLED电视在中国的市场化普及,韩国LG将一款55寸的曲面OLED电视实际成交价拉至3万元以内,这较去年这一产品上市时的价格,便宜了40%。
不得不佩服LG为了推动OLED电视市场化的“良苦用心”。不过,简单粗暴的“降价”不仅不会刺激OLED电视的销量,也暴露出LG想借助这一产品在中国彩电市场上“卷土重来”的战略紧迫性。
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市场和产品的发展普及速度,已不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态度,而是取决竞争对手态度和行业环境变化。这是LG电视当前必须要面临的一大考验。
OLED电视降价放水,LG开始急了!
不过,想通过价格放水达到加速OLED电视市场化进程,这极有可能让LG的想法“竹篮打水一场空”。一方面,目前中国市场上真正在推动曲面OLED电视的企业,表面上有三星、LG,今年以来又加了创维等本土企业,但真正全面推动曲面OLED电视的只有LG电视一家。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当前的重心和聚焦点还停留在智能电视上面,并且已经成功跳出了本土企业并不占据优势的电视硬件规模和技术创新的较量,而是准确把握住了智能化这一“软件 应用”跳出“硬件 功能”的发展思维。
当然,就OLED电视价格本身来说,中国市场和消费者对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接受程度远远高于其它国家。但是OLED电视在中国市场推广近5个月来为何全国性零售量都没有突破100台,原因不是“价格居高不低”,而是大家对于这一产品的接受和认知度还很低。
特别是在当前中国企业没有真正全面参与推动的背景下,单靠LG一家企业的市场化推广手段和力度,就可以完成OLED电视的推广,这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过去几年,无论是变频空调的普及、LCD液晶电视的普及,或者是智能电视的普及,靠的都是企业共同参与、共同推动的“群体性力量”。
中国企业不会轻易抬骄子
“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LG并非不知道。但是受到当前中国市场热闹的“智能化浪潮”冲击,以及OLED电视在推广初期的“认知度低、价格奇高、品质稳定性差”等因素的限制,这很容易让市场和消费者会对OLED电视产生不佳的认识和体验。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当前LG的OLED电视推广,面临的对手则是本土企业强势推动的智能电视,以及隐藏在智能电视背后的4K超高清显示等对手。从博弈的角度来看,在产品不具备广泛影响力和用户接受度背景下,OLED电视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包装成一个“半成熟品”、一个“很不实用”的产品,从而引导消费需求牢牢锁定在智能电视上面。
进入互联网、智能化时代之后,来自用户的体验和产品的口碑,更是制约单一企业、单一新品快速普及的最大门槛。所以,想让OLED电视市场化普及,LG电子第一步不是降低产品终端售价,而是要降低给国内彩电企业的OLED显示面板的供货价,引导和培育中国本土企业一起来推OLED电视。
但是,中国企业是不是就会轻易的“弃智能推OLED“,这同样还是一个未知数。面对LG单方面推动,意在借助OLED拐点逆袭中国彩电市场,但中国同行肯定不可能轻易给LG电子“抬轿子”。而LG电子在中国市场本身的品牌认知度、渠道完善度和市场推广力都已经处在二三线阵营之中,这同样也是企业不得不考虑的“外部环境和自身实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