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3月31日,长虹公司总经理兼美菱董事长刘体斌在长虹CHiQ空调发布会上,发出“工业制造时代的王者,不一定是互联网时代的英雄,智能不会像基因一样自然而然地遗传,有什么样的姿态才有什么样的未来”的感慨。
家电圈认为,刘体斌这句话在直击传统家电企业的顽疾和短板同时,也打响了2014年中国家电产业全面拥抱互联网的新战役。毫无疑问,对于已顺势发展了30多年的中国家电产业来说,当前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互联网冲击和智能化挑战:不管一些企业曾经拥有多大的规模和实力,也不管一些企业曾经手握多少的核心技术和渠道控制权,最终一招互联网思维和智能化基因就完成了“颠覆”和“重组”。
长虹探索在互联网、智能化时代的转型方向和路径,也是为中国家电产业开辟一条“重新起跑、二次创业”的新路径。
长虹公司总经理兼美菱电器董事长 刘体斌
我认为,变化不大的时代,格局决定趋势;变化剧烈的时代,趋势决定格局。在这里,我以家庭互联网的视野观察:未来空调产业将发生怎样的变化?该如何重新定义空调产品?以及我们该怎么面对智能化这个行业的风口?
一、智能空调是下一个风口
有人说,是乐视、小米发起了中国黑电产业的智能化变革,是长虹发起了中国白电产业的智能化变革。作为白电产业调整的发起者,我们非常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家庭互联网革命带给行业的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因此,我今天要谈的核心正是:智能空调是下一个风口。
坦率地说,空调智能化,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空调产品诞生100多年以来,始终围绕制冷/制热技术进行机械层面的改良,无革命性技术出现。在中国,空调行业还有一个很多人谈之色变的“铁娘子”,改朝换代看起来遥不可及。因此,长虹别无选择,必须“一战到底”。
那么,我们该如何推动空调智能化革命?以往的理解是颠覆是一夜白头,对于空调而言,我认为是皱纹慢慢爬上额头。从空调发展的存量部分看,从定频到变频后,制冷/制热技术驱动有瓶颈;从增量部分看,硬件和软件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尽管当前白电企业并未推出让各方叫好的解决方案,但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空调的智能化将从产品层面席卷至产业经营模式、商业模式的变革,于是,所有企业一下子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过去,空调企业只要配置好上游元器件及整机制造即可。现在不同了,智能空调产业链一下子延伸到软件商、芯片商、整机商、整体方案提供商,甚至医疗机构等等,形成一条全新的产业生态链。新生态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产业链环境下形成的品牌格局、竞争规则及商业体系,必将吸引一批原本不相干的企业进入空调领域。
换言之,软件有望成长为空调新的价值空间,纯机械硬件的功能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在此背景下,空调硬件的未来在哪里?我认为基于软硬结合,一是个性化定制,二是家庭互联网的入口。谁在用我们的空调、什么地点和时间在用,用的时候有哪些不满?大数据和智能生态的建设让用户参与产品的设计、研发成为可能。空调硬件厂商规模制造的能力将通过O2O得到释放,从而满足用户个性的定制需求。同时,家庭互联网中的每个智能终端都是承载智能家居服务的入口。
如果说互联网浪潮对于白电产业来说只是“狼来了”的话,黑电企业从2013年即与狼展开生死搏斗,而主动喊出“不要买彩电”、“不要买冰箱”的长虹,则直接“引狼入室”,“与狼共舞”。
家电圈点评:从电视、冰箱到空调,不智能就没未来,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空调作为人类发明的一款既破坏生态环境又浪费能源的产品,如今在全球化节能减排大趋势和消费需求人性化的背景下,正陷入“自发明以来最大的困局”之中。
同样,这也成为摆在所有空调企业高管案头上的一道必须破解的“几何方程式命题”——不主动智能化就要被时代浪潮所淘汰,如何智能化又没有模式和道路可以轻易借鉴,过于智能化又可能面临冒进失误风险。更重要的是,很多用户已经出现了“传统空调的不适应症”,空调病成为现代社会和人类文明的第一个源于家电产品使用产生的疾病。
对于很多长期以来耕耘空调产业的专业化企业来说,如何以机械制造思维拥抱互联网,如何以功能性产品满足智能化消费需求,又如何以硬件发展驱动迎接软硬融合的新挑战,又如何让传统空调满足智能化时代的需求?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作为一家“黑白通吃”的综合性家电企业,长虹近年来立足于黑电产业的智能基因的打造,和白电产业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竞争优势建立,最终在互联网时代成功踏上了电视、冰箱等转型升级的“一个又一个风口”,如今又踏上了“空调的新风口”,开辟了“软硬结合,个性化定制和家庭互联网入口”重新定义空调的全新道路。
二、软实力让空调与环境对话
相信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夏天吹冷风过久会勃颈僵硬、头晕、盗汗、身体发虚等不适症状。这就是以这种“空调病”为代表的用户体验烦恼。作为传统空调的副产品,即使全球最大的空调企业也没能解决这个难题,堪称空调顽疾。
那么,“空调病”是怎么产生的呢?表面上看起来是消费者使用不当造成的,实际上是空调多年来形成的僵化思维造成的,因此,空调病是一种工业思想病、技术思维病,是缺乏用户思维的必然结果。没有用户思维只有国标思维,就是我们的空调研发者,就想着,反能有冷气出来就行了。不考虑冷气与自然空气如何融合、搭配,忽视了人、能量与所在环境的关系。
要解决空调顽疾,必须跳出传统空调的桎梏。传统空调做到了更节能、更静音,但是忽视了不同消费者对产品的不同需求,以及消费者复杂的应用场景,一个方案打天下的结果是消费者被粗暴地对待。如果它是一台足够智能的空调,此时它会自动调整运行状态,给用户一个最舒适、最经济的运转状态。
传统空调无奈的地方是智能空调的生命起点。我认为,空调是一个处理人、能量与环境关系的电器,其本质是提供家庭最佳温度、洁净度、干湿度、舒适度综合解决方案,它应该像自然风一样,你可以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是你一定能感觉到舒服。这是我们重新定义用户和空调关系确立的原点。
当前,对于空调的智能化道路和方向,到底应该怎么走?
有的企业认为,智能只是“用电优化“;有的企业认为智能是基于物联网的人机交互方式变革。我认为,白电产品存在严重的应用场景碎片化问题,对于电视,一个人看或者多个人看都在客厅都可以是同一个频道,但空调不一样,物理状态、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的变化会不断重构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应用场景。我们用需求模式与响应模式来实现从场景定义到需求满足的实现。需求模式获知不同家庭成员的不同需求;响应模式则是需要响应不同家庭成员的需求,满足不同的个性化需求。
这种基于环境变化的场景模式本质上是一套“空调与环境对话”的机制。所以,我认为,空调将进入一个软件定义的时代,“软件 模式”的方式将取代传统空调“硬件 功能”重新定义空调。智能空调就是拥抱家庭互联网,对传统空调拨乱反正,重新调整用户、热量、环境的关系,真正关注人的需求,关注特定环境,关注特定场景的不同体验。
家电圈点评:空调让人“既爱又恨”,同样空调的智能化也是一块“难啃”硬骨头,相对于智能电视、冰箱已经在路上,空调智能化还在路口。不过,作为家电智能化的下一个风口,空调的智能化又是“大势所趋”不得不变。
要想真正颠覆空调又谈何容易:过去10多年来,以格力为首的三大家族牢牢把握产业发展的话语权;过去30多年来,格力引领的空调技术创新一直停留在机械化硬件变化上;过去100年以来,全球空调产业一直没有出现新的革命性产品。
条条大路通罗马。当前摆在空调企业面前的智能化发展有很多,有的企业选择正面出击(比如长虹跳出空调做空调,让空调与环境对话)、有的企业选择侧面包抄(比如格力认为智能为节能服务),还有的企业选择迂回突破(比如互联网物联网空调的问世)。这次,长虹成功抓住站上“智能空调风口”的钥匙:跳出硬件升级路线,以软件重新定义,跳出功能定义模式,以海量的场景应用模式满足空调应用场景碎片化问题,真正满足个性化需求,最终打造出一款款“尊重人性“的智能化产品,也彻底颠覆传统空调企业升级转型的新模式。
三、未来,我们靠这三步打法黏住用户
在功能机时代,长虹若提出挑战空调“三巨头”,恐怕连我们自己都认为“不自量力”;但是,当中国家电业快速步入智能化时代,尤其是空调行业巨头们至今并没有拿出让人拍案叫绝的智能化方案的时候,我认为,属于长虹这个在智能化领域拥有强大技术话语权及深厚储备的企业,可以理直气壮地宣布:不仅要重新定义空调产品,还要重新定义行业格局。
1、 紧紧围绕人做文章。
比如CHiQ空调,核心竞争力在于人体状态感知技术。其技术实现逻辑分为三步:一是对人体状态、环境关系感知形成人体状态列表;二是针对列表的用户需求模式自适应响应模式进行能量的分配;三是空调之间联网协同。CHiQ空调将个体的需求放到家庭互联网中去解决,凸出云服务平台对终端空调体验的改善,依据强大的数据库自动适应并调节个性化的温度定制,比如儿童模式,如果你的孩子踢被子了,空调都会提醒你,并且,它还会自动提高温度,这样的空调你不爱?
2、 组合拳出击。
基于家庭互联网形态,电视在路上,冰箱在上路,空调在路口。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节奏?智能电视不用赘述,成熟度相当高;智能冰箱,24小时通电、可以安装屏幕、几乎每天交互;但智能空调短期内要突破,个体的智能化必须融合整体的家庭互联网之中,与其它终端实现协同,才能得到价值的充分释放。比如我们把很多家电的操作转移到手机、平板电脑上来,不是把这个移动终端和电视、冰箱、空调看做独立的个体,而是作为一个体系,创造更具粘合的用户体验,让用户始终在云、CHiQ、移动终端、人形成的应用“闭环”上。
3、 玩好大数据。
衣食住行是习惯行为,没有基于家庭智能终端的生活大数据,BAT们便无法完整地勾勒个体的行为轨迹。越来越多的芯片商、软件商、整机商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企业和机构,将参与到长虹智能空调端云一体化的生态链中,为用户提供系统化服务。长虹率先和IBM、宽带资本构建起大数据能力基础,同时成立了云服务事业部,整合智能家电的关键软件研发能力。
智能空调的风口,对于所有空调企业来说都是平等的,但是不同的认识和选择将带来不同的命运和结果。这让我想起手机行业的变革。几年前,我最喜欢的手机还是诺基亚,质量很好,但是现在我已经换成了苹果。“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诺基亚的悲情可谓发人深省。工业制造时代的王者,不一定是互联网时代的英雄,智能不会像基因一样自然而然地遗传,有什么样的姿态才有什么样的未来。
家电圈点评:当长虹宣称“重新定义空调”时,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件“以卵击石”、“不自量力”的举动。的确,如果拿“传统的企业规模、渠道布局和用户存量”来看,让长虹再沿着格力、美的、海尔三大巨头的发展道路和竞争模式去挑战,自然再度会隐入“空调产业难颠覆”的困境之中。
当我们重新梳理当前空调市场上的智能化产品时不难发现,传统空调企业的智能化升级还停留在硬件和功能的升级,这与合互联网、智能化时代所倡导的“用户思维”、“个性化体验”、“简单实用”的发展理念并不吻合。更为重要的是,过去30多年的发展模式和思路根本没有“改变空调产业格局”,必须要探索一条全新的道路。
智能化拐点的到来,不只是给了长虹以“重新定义空调”的可能和机会,也给整个空调产业的发展打开了一片全新的增长空间和市场。当前,对于互联网思维的解读是“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的则是——如何将市场上的众多消费者变成自家用户,并牢牢抓住用户。
想想当年的苹果是如何颠覆诺基亚在手机产业的霸主地位,并重新借助智能化创造当前的“苹果巅峰”,再看看当前正在进行的空调智能化时代,就可以明白长虹哪里来的信心和实力重新定义空调产业——尊重人性、依托模式、黏住用户、回归家庭。诺基亚现象也必将在空调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