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奋进的团队(48中滨湖校化学组的成长故事)

(2017-05-28 10:47:07)
标签:

成长故事

化学

教师

分类: 包河化学百家讲堂
奋进的团队
——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滨湖校区化学教研组成长故事
一、教研组组员简介
    合肥市第48中学滨湖校区化学教研组成立于2011年,很年轻,但是也充满着活力,是肯吃苦、不怕累的优秀团体,在这个团体中有五位成员,分别是老当益壮的李超老师;意气风发的杨久武老师;帅气能干的钱锁老师;机智幽默的范海燕老师以及勤奋能干的徐蓉老师。
    钱锁,本科学历,化学组教研组长,合肥市第三批化学骨干教师,包河区骨干教师,合肥市化学优质课一等奖,包河区优质课一等奖,包河区化学名师工作室成员,发表论文和获奖论文数篇,一篇在省级刊物《新课程》上发表,参与编写教学辅导资料和校本教材6本,辅导学生获区级奖数人。
    杨久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合肥市化学骨干教师、包河区化学骨干教师。发表论文、获奖论文十多篇(包括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主编或参编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辅导资料2本,编写校本教材5本,辅导学生学科以及科技创新大赛市级、区级等奖多人,多次参加教师教学以及实验大赛,获省级、市级、区级等奖项多次。
    范海燕,合肥市实验说课一等奖、合肥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一等奖、合肥市优质课评比二等奖、包河区教师生本智慧课堂教学一等奖、包河区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撰写论文多篇,其中一篇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一篇在省级刊物《新课程》上发表。
    徐蓉,硕士研究生。包河区优秀科技辅导员。获得第九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一等奖、合肥市实验说课一等奖、包河区教师生本智慧课堂教学一等奖、合肥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一等奖,多件微课作品获省市级二三等奖;撰写论文近20篇,其中有一篇发表在省级刊物《新课程》上,其他论文分获市区级一二等奖。指导学生作品参赛,获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三等奖,多件探究作品获区一等奖。

二、教研组成长之路
    这个团体很精彩,能成为这个集体中的一员,也是很幸福的事,组里的每一位成员都很踏实肯干,正如钱锁老师所说,化学组时时刻刻都在教研,大家同在一个办公室经常会进行交流,讨论上课内容,作业情况以及复习进度等等。我们化学组有3个年轻人,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在教学方面存在欠缺,但是大家都很虚心好学,课后我们一遇到问题就会及时和李超老师和杨久武老师交流,积极主动查阅有关资料,相互讨论,及时解决自己的困惑,把这个过程当作提升自己的机会,有时候争论不休,有时候谈笑风生,不管怎样大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成长着。回想我们教研组的成长之路,有茫然,有感恩,有丰收,也有汗水。
教研初成,没有思绪
    我校化学教研组成立于2011年,那时候只有三个人,李超老师和初次接触初中的钱锁和范海燕老师,钱锁和范海燕以前都是教高中,经验很浅,教研上更是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如何开展教研,一直出于被动状态。
专家引领,初见成效
    幸运的是,我们有个幸福的团队,强大的团队,那就是在许江安老师带领下的包河教研室,我们三个人当时就达成默契,积极参加区里教研促进自身成长。许老师给我们搭建了很多的平台,例如:举办教研活动,创造各种比赛机会,让我们在比赛中成长。这几年,在包河区化学团队的带领下,我们组成长很快,所以,到现在我们也一直坚持着,尽管都成家立业,家中也有很多事,但我们都尽量克服困难,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拓宽视野,追求进步。
    我们组要感谢许老师带领的团队,要感谢曹特,江特,刘校以及区里的老师们。从钱锁老师第一次上区级公开课到徐蓉参加合肥市实验说课比赛,5年的时间,每次我们参加区级以上的比赛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大家帮我们磨课,改进,这让年轻的化学组多了几分沉稳,在比赛中也载誉而归。可以说,没有专家们的指导,就没有48滨湖校区化学组的发展和今天的成绩。
杨哥加盟,如虎添翼
    我们组发展的另外一个转折点,就是杨久武老师的加盟,他为我们组带来了中坚力量,也带来了很多技术上的支持。2013年,杨老师从包河区分流而来,当年就以骨干教师的身份去临泉县支教一年,那一年,即使在临泉,也积极和我们联系,远程指导我们年轻的老师编辑校本教材,制作课件等等。
    2014年回校以后,给我们组更是如虎添翼,杨老师无论是专业水准还是计算机制作,都非常有水平。虽然他正值壮年,却是继李超老师退休之后最“老”的老师,十几年的初高中教学和实验管理经验,积极分享给我们年轻教师。在我们参加比赛时,也是默默地积极地在幕后提供技术支持和实验帮助,他能帮我们把课件优化的更漂亮,能帮我们麻利地准备仪器,正因如此,我们组在他来之后教研氛围达到井喷状态,获奖级别也是节节攀升。
硕果累累,感恩铭记
    正是有了区里化学界的前辈给我们48中滨湖校区化学老师的帮助与鼓励,尤其是教研员许江安老师,科大附中特级教师曹锦群,65中副校长江乐宵,48中望湖校区副校长刘继宏,46中海恒分校副校长刘亮荣等老师,在大家的帮助和支持下,在我们组的努力下,2015年我们组被评为包河区优秀教研组,同时组里理念实验操作考试总结和简报都纷纷获奖。个人成果不再赘述,下面那我们重点罗列教研组成果。化学组发展到现在,有些工作逐步常态化,主要由以下几方面:
    1.重视培训、观摩学习
    我们化学组全体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只要有教研活动,全组都会尽量克服困难,全数参加,从2012年至今,已累计参加活动近70余次。
    2.严谨求实课题研究
    教学是在研究中不断地进步,在反思中不断地成长的。为了提升我校化学组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我们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很多,我们知道了反思的重要性,我们学会了平时点滴工作积累的常态化,我们知道了以研促教的有效性。
化学组从2012年参与并承担了省级课题《初中化学学科有效实施“科学探究”的实践研究》二级子课题以来,全组上下认真学习课题研究内容,在总课题组的引领下,不断的摸索符合我们合肥市48中学滨湖校区特色的课题研究方向和方法,通过大家近一年多的努力与尝试,我们的课题研究内容及成果得到了课题核心组专家的一致认可。
    为了更进一步提升教研能力,本组自主申请区级小课题《积极创设有效情境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研究》,从小课题研究开始,稳扎稳打,实实在在提升教研能力,为教学服务,目前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
    3.活泼有趣的社团活动
    合肥市48中滨湖校区化学组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全组化学老师经协商一致后成立化学社团——自然科学实验室。
    化学社团自开办以来,已初见成效。化学社团自开办以来,已初见成效,学生作品《从化学角度了解自动充气球的秘密》和《合肥市滨湖新区燃放烟花爆竹现状调查》参加包河区第九届科技创新大赛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这已经迈开了成功的第一步。在近两年的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比赛中,作品《钙片中的化学》《神奇的白烟》分别获全国三等奖。包河区科学探究大赛中获奖更多
    4.丰富多彩的网络教研
    我校化学组经常定时不定时教研,为了更加方便开展教研活动,积极开展网络教研,建立《48中滨湖校区〈精彩的化学组〉》教研QQ群,积极《包河区化学教师之家》、《合肥市化学教师群》、《合肥市化学教师之家》、《曹锦群名师工作室》和《包河化学微信群》等进行实时网络教研活动,分享成果,通过在线的学习,促进成长。
    5.积极承办教研活动
    因我校占地面积大,学校设施齐全,为了方便包河区化学教研室开展活动,同时化学组成员本着积极进取的态度,抓住任何可以学习提高的机会,主动请缨承担了多次区级、市级化学教研活动,例如承办2014年合肥市优质课比赛,2016年区级实验说课选拔赛等。
    6.传承与创新的“青蓝工程”
    青蓝工程是我校化学教研组的特色教研,组内两位高级教师李超老师和杨久武老师,他们工作经验丰富,方法灵活,是年轻教师学习的好榜样,我们组里的年轻老师都拜他们为师,形成结对师徒,平时师父都听徒弟的课,并及时给徒弟做反馈,帮助徒弟快速提升,在作业批改、与学生沟通交流、课堂教学效果等等方面都做了细致入微的指导,在这样一个良好氛围下,年轻教师努力认真,肯学,业务能力进步很快,三位年轻教师通过师父的指导都在区、市乃至国家级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得了较高的奖项。
    此外,组内教师解放思想,不断走出去学习,我们年轻老师在包河区还参与包河区的青蓝结对活动,其中钱锁老师和徐蓉老师拜科大附中特级教师曹锦群为师,范海燕老师拜65中副校长江乐霄为师,经常去科大附中、48中和65中听课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成长,在听课后反思中进步,向区内名师虚心请教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展望来来,精彩继续
    一位哲人说过这样的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后,每个人就有两个思想。”这何止两个思想!48中滨湖校区化学组老师们精诚团结,紧密合作,教学研讨氛围浓厚,做起事来效率越来越高。组里的老师在参与每一次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研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大家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中共同体会成长的喜悦!
    众人划桨开大船,48中滨湖校区化学组就是在这样的团队协作中,将教育之船驶向彼岸!
    化学教研组至今已经6个年头,这6年的时间里,我们积极配合区教研室,努力发展,蓦然回首,我们组竟然也辉煌过。我们参加了很多很多的比赛突破自己,就连最年轻的徐蓉老师也已经有6年的教学经验,也是赛场老手,从区级到国家级都有收获,我们也相信组里老师能够一如既往的努力下去。
    不过,摆在我们组面前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随着学校发展,班级也不断扩张,组里急需新鲜血液,也需要    新的教师来充实教研组,来突破现在的水平,让我们化学组越来越精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