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写好属于自己的一段
——合肥市48中化学教研组成长故事
执笔人:朱安平
教研组成员简介:
刘继宏
高级教师,市级教坛新星,国家级辅导教师,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区学科带头人
潘海玲
高级教师
慈良琴
高级教师
尚广兵
朱安平
高级教师、市级教坛新星,市骨干教师、区学科带头人
敬小容
市骨干教师、区骨干教师,省优质课二等奖,省实验基本功竞赛一等奖、一师一优课部优
陶柳森
2016年省优质课一等奖、2016一师一优课部优、市微课一等奖、省化学年会论文评选一等奖
鲁礼琴
郭巧乔
2014年省优质课一等奖
卞阳阳
全国化学数字化实验创新设计一等奖
沈凤舞
省化学年会论文评选三等奖
初夏的合肥,银杏正绿。一个甲子,合肥市48中学已发展成拥有四个校区的教育集团。在梧桐掩映的芜湖路校区,小而美、小而强的化学教研组,虽历经风雨,却生机勃勃。
全组现有化学教师11名,市级教坛新星两人,区名师工作室成员2名、学员2名,区学科带头人2名,区骨干教师2名,市级骨干教师两人。承担着全校800余名毕业生的教学工作。近年来,中考化学平均分在全市名列前茅,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一批年轻骨干人才。
“如果没有方向,只需跟着团队成长”
全组教师,老中青结合,有引进的,有每年招录的。一个共同的化学梦将大家凝聚在一起。
用精神凝聚力量。化学教研组注重团队精神培养,注重组内文化建设,营造和谐教研氛围,凝聚集体智慧;发挥团队力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任务共同分担,成果共享。教学中做到“五统一”,即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单元测试卷,统一作业内容。在实验操作集中培训中,全组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精诚合作完成培训任务,保障了学生的实验考试成绩显著提高。
抓规范锻炼队伍。教研中注重规范意识,每学期一开学,教研组都及时制定出学期工作计划,同时全组每位教师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针对学生的实际并结合学校特色,制定出教学工作计划,填写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目录)、重点、难点、关键点,以及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采取的有效方式。期中考试前后,检查工作计划实施情况,对完成情况做出记录,作为考评的依据之一,期末要求组内每位教师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收获、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进行全面总结,送交教导处备案,作为教师个人教学档案。
在接力中成长。全组积极探索形成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模式,着力于理论学习、青蓝工程、校本培训、外出感悟、专家引领。充分发挥教研组凝聚力强的传统,发挥“领雁型”教师作用,在老教师的毫无保留地指导下,通过传、帮、带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帮助迅速成长。老教师做给青年看,带着青年干;青年教师认真学、努力赶,营造了年轻教师成长的良好氛围。团队中一大批教学水平高、教研本领大、工作积极向上的“高大上”型教师不断涌现。
尤其针对刚入职青年教师,如果你没有方向,只需跟着团队成长。教研组着重强化融入性培养,确定有经验教师“一带一”传帮带,帮助迅速适应岗位要求;同时积极开展推出新人计划,采取“众帮一”,让其在教学比武中成长为骨干。
在2014年安徽省初中化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中,郭巧乔老师获得说课组一等奖;在2014年安徽省初中化学学科教师实验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中,敬小容老师获得一等奖,同时获得实验操作单项奖;在2016年安徽省初中化学优质课评比活动中陶柳森老师获得一等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作为教师,学习是永恒的主题。教学,也要治学,加强自身的学习是为了更好的教学。
学习提升素质。为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更好的确立教师角色的基本定位及其角色转变。教研组每月组织一次教育教学理论和业务学习,同时要求教师开展自学,并在组内认真开展了研讨。积极参加合肥市教育主管部门的继续教育培训。每位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各级培训,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撰写了大量的教学心得、专题总结等论文和案例。
教研提升能力。突出教研活动切入点小,一次活动明确一个主题,着力解决一个问题,不求大、求全,在教学教研精细化上下功夫,实现教学教研的实效。除按学校要求参加“教学公开月”外,每学期开展“教学研讨课”活动,教师积极准备,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比赛,一大批教师在活动中成长,成为教学能手。
化学组教师获国家级教师实验比赛三等奖一次,省级比赛一等奖7人次、二、三等奖3人次,市级大赛获奖5人次;国家级论文获奖6篇,省级论文获奖或报刊发表文章26篇,市级论文获奖或报刊发表文章35篇,区级获奖论文50余篇。
课题提升水平。先后开展了省重点课题《初中理化生、小学科学学习评价的研究》的子课题《初中化学实验与实践活动评价研究》,以及市级课题《以案例为载体,研究学生学习活动,分析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提炼适应不同学习情境的学习策略、方法》的研究。同时承担《叶脉书签的制作研究》、《初中化学学习评价研究》、《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有效性研究》、《初中化学课外有效实施科学探究实践的研究》、《数字化实验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等课题研究,先后取得国家级优秀科研集体,市级先进教研组等多项荣誉,结合课题研究教师们撰写了许多课改论文和教学案例。
“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化学教研组的发展,不仅仅是化学教师的事;更离不开学校的重视,离不开区教研室的教导指引,离不开名师工作室的关注厚爱。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一切围绕学生,离不开全组的教师的辛勤付出。没有教师的忘我付出,就没有化学组的出彩。人少,工作量大,许多的困难有待克服,全组化学教师勇敢承受。教学准备要精。每两周集体备课一次,做到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考核标准。学生负担宜轻。严格控制作业量,做到精讲精练,单元测试卷和期中、期末复习卷实行自主命题。努力使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脱出来,真正做到乐学善思,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评价体现中性。考核命题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不出繁、难、偏、怪的题,重点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即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考后要求填写试卷分析,对学生取得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突出实验操作,近年来中考化学实验操作技能位于全区前列。
教学向课外延伸。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水污染的情况和防治建议》、《合肥空气污染状况和防治建议》;开展课题研究《叶脉书签的制作》、《钢铁锈蚀的研究》,举办化学科讲座,出宣传专刊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刘继宏老师在包河区青少年科技创新评比荣获“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被中国少年科学院授予“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在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教师评选中被评为“科研优秀教师”并获“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科研进步奖”。
一切为了学生,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教研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土壤,校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经常性地安排教师外出观摩学习,开拓视野,学校为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和业务能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教研组离不开区教研室的阳光,各项教学教研活动的组织,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让化学教师取长补短,保持活力,不断取得新成绩,攀上新高峰。化学教研组离不开名师工作室的滋养。在曹锦群名师工作室、江乐宵名师工作室的培养下,我校青年教师不断成长,脱颖而出,相信会有更多的教师成为工作室的成员,展露自己的才智。
化学组的成长故事,我们只是其中一段的经历者;我们坚守着老前辈的优良传统,努力把自己经历的这段抒写好,让银杏叶更绿,属于化学组的明天更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