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抛弃《风流一代》
(2024-12-26 08:12:24)
标签:
文化杂谈 |
为什么要抛弃《风流一代》
朱晓阳
我感觉贾樟柯只能把握《小武》这种类如中篇小说的生命故事。那部贾樟柯的早期电影将角色的形迹、抓拿、眼光都逼仄进一个凝固的有限时空中,例如在故乡的几条街上走了一两天,就像走了一辈子。这一点贾樟柯的《小武》有些像侯麦的电影,如《面包店女孩》等等。但贾樟柯终究没有侯麦那样的自省和自限力,总是忍不住要以更宏大的时空,或者说更破碎的时空去追随时代的浪潮。这部《风流一代》与其说是片中人物被浪潮裹挟(The caught By the tides)不如说更像贾樟柯的最近二十年离开自己那个逼仄的空间,追逐时代浪潮的悲剧和喜剧。可惜贾樟柯自己并无这种自省,相反还是在津津乐道片中人物的命运。与县城青年被极致压缩的人生时间相反,《风流一代》的极致是用跨度达二十年来描绘两名演员的个人时间。从影像来说这一点做到了,可以说雕刻了个人生命的痕迹。不知道时间在贾樟柯脑中是否一个角色?可能不是,如果是的话,电影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来展示二十年的变化。但电影的时光展现重心好像是在不同年代下的符号,KTV符号,新闻广播和电视符号等。一个人追赶这些时代浪潮,与时代一起老掉,最后落得内外空空,感情无着落,无家庭,无地位,像是回到起点,但比起点时老了很多,有些“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感觉。道理虽然很对,情节也合理。但作为观众的我并不共情,也不感到惊诧。一切都是预想的,会发生的。唯独没有意料之外的电影独特发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突然想到,被强调的时光雕刻和流逝中,并没有从时间的角度去刻画,时间没有成为一个角色存在。这就难怪电影显得就像一些不同时期素材的集合,或者说是一本家庭中某人从年轻到中老年的照片集。可能贾樟柯不是一个擅长于用时间来刻画人生和世界的人。这方面的大师可能要数拍出《星际穿越》的诺兰。
说实话,这部片子的一大败是没有细节。这一点可以比较一下贾樟柯自己最初的电影和《风流一代》。我有一刻想贾樟柯应该将摄像机从对着镜头前的人物反转过来对着自己拍一下,问问自己为什么要拍这么些大话题背景的电影?自己那些反思为甚么不括置起来?直到这一次被观众抛弃,却反过来说观众不懂。在我看来最近二十年观众在进步,贾导演却仍然将剩馍馍用纳米灶热出来卖给大家。有一位豆瓣观众这样说:
“当创作者将描绘一代人作为创作目标时,他就已经在失败的路上狂奔了。在《风流一代》里,贾樟柯已经看不到人了,他只能看到符号,空洞的新闻标题式的方便挪用的能够承载各式各样宏大叙事的符号。”
这说明观众确实看懂了贾樟柯的电影,但是又怎么样呢?
贾樟柯个人的悲喜剧正是最近中国电影人的写照,将他们的思想经历拍出来会像电影中那个最后中风偏瘫后回到故乡的男人。他们开头半饥半饱的,有些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和新浪潮电影作者的战后体验和实感,后来突然赶上中国本世纪的跨越式发展,能拍大预算的巨片了。虽然已经找不到北,仍然在装模作样反思,拍些同情穷人的电影,如三峡移民、拆迁和工厂倒闭等等,实际上都是些海鲜吃过量,脑有些满,肠有些肥的人在惦记穷人,但其实都是在揣想国际电影节的“眼光”会如何。这时刻身体已经背叛了头脑,其结果就是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再怎么拍也见不到真心了,早已经回不去曾经擅长的小城人物。也不是没有真心,而是既失去体验也缺乏对自己的反思,以为可以把握更伟大的主题,用一身富态去处理。然后投合一下国际的眼光就作为大师出片了。结果就是这么一路朝下走来。到头来这部《风流一代》仍然是这样,所有最近二十年的热点都有,从工厂下岗、三峡移民、房地产开发到疫情时期等等。这些都成了片子的道具和伪装,其内在是观众很无感的故事和人物。豆瓣上有位观众这样留言:“不忍心说,六代导演们,已经2024年了,后社会主义中国消费这么多年还不够吗,你们拍不腻,我们看腻了。。。。”
如开头所言,反复拍一个地方、一种主题和一种人物并不是什么毛病,问题是能在山西的县城里鼓捣出杰作的导演自己就在跟随浪潮四处走,任何时代的大主题都不放过,到头来还以为是自己的角色被浪潮玩弄,实际上是导演自己被自己玩弄。到了这一步仍然不能自知,这才是问题。
我看过的贾樟柯电影仅限于《小武》、《世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山河故人》和最近这部《风流一代》。
我在2007年在刚开始写博客时,写了一篇网文,“《三峡好人》:好内容救不了形式的缺憾”当时是在刚看过这部片子以后。昨天上网找出来看了一下,发现其中一些批评也可以用来批评《风流一代》。
“我对贾樟柯的《三峡好人》抱有的期望太大。这种期望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对张艺谋们的厌恶而生出来的。我想这是很多对《三峡好人》给与很多赞词的人有同感的。昨天晚上买了一张碟,看了,但很失望。是的,这部片子里仍然有贾片的所有动人的要素:作家风格式的叙事、边缘小人物命运的关怀、机智的幽默等等。而且有了以前的电影没有的对大时代事件,例如三峡大坝的审视。但是这部片子在我看来只是一些素材片断的纪录。整个电影除了利用三峡大坝的阴影笼罩所造成的外在张力外,电影中主要人物故事毫无张力。两个人物中护士寻夫的线索看上去很多余。使人感到是另一条线索不够长度才生硬造出来对照的。
好的一堆素材和并不能代替叙事的艺术。而且这些素材因为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故事,就只是一些浮光掠影的底层生活描画。三片的根本失败是以对底层同情的“实”替代了形式和诗意。
看上面写于2007年的评论,我有些意识到贾樟柯追逐时代潮流,用大主题和大符号来讲述缺乏细节小人物故事的毛病早已经有。虽然《三峡好人》是其生涯的巅峰之作,得过金狮奖。可惜时光真的流逝了,近二十年后,以当年的素材再编辑出《风流一代》,更显得不过是用摄影照片式的片花取代《三峡好人》的实在贫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