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642
  • 关注人气:21,0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报告(十一) 坛主:隋丽娟  哪来的“内币银”

(2008-11-11 16:12:40)
标签:

杂谈

哪来的“内币银”

◆王莉  黎金祥

    光绪二十年(1894),清廷耗费巨资为慈禧准备六十大寿。这一年,恰逢中日甲午战争,军费开支巨大,朝野舆论对慈禧六旬庆典工程非议重重。慈禧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坚持大庆,但迫于压力,不得不在表面上限制庆典规模。

    隋教授在《说慈禧·六旬庆典》中引用了《光绪朝东华录》的材料:

    八月二十二日,慈禧匆忙发布懿旨:“着由宫中节省项下,发出内币银三百万两,交由户部陆续拨用,以收士饱马腾之效。”

    其中的“内币银”有误,原文应是“内帑银”。《清通鉴·德宗景皇帝光绪二十年八月丙寅(二十二日)》也记载了慈禧这次发“内帑银”的事:“发内帑银三百万两,交户部陆续拨用,以应饷需。”

    帑,读音为tǎng(躺),指古时收藏钱财的府库。内帑,可指国库。如《红楼梦》第四回:“且家中有百万之富,现领着内帑钱粮,采办杂料。”又可指国库里的钱财。如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九章:“朕久闻神祖幼时,孝定太后运出内帑不少。”在慈禧的懿旨中,“内帑银”指的应该是国库里特供宫中使用的钱财。

    币的繁体字为“幣”,其字形与“帑”近似。然而,历史上根本没有“内币(幣)银”。

    隋教授在《百家讲坛》中引用上面的材料时,念的是“内币银”,字幕也是如此。看来她确实是把“帑”当成“币(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