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登坛品酒”报告(五)  坛主:刘心武    误说“常山之蛇”

(2008-04-29 14:10:50)
标签:

杂谈

误说“常山之蛇”

◆冉 至

      

    脂砚斋一再指出,曹雪芹的笔法是“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刘心武先生在《百家讲坛》如此说明这个笔法:“如常山之蛇,见头不见尾,见尾不见头,非常地蜿蜒曲折。” 这一说法在《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二部第54页仍然保留。然而,刘先生对“常山之蛇”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常山之蛇”出自《孙子·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古代传说中的这种常山蛇,能首尾互相救应,后因以喻首尾相顾的阵势。

    而“见头不见尾,见尾不见头”是形容行踪神秘,这并非“常山之蛇”的特点。“常山之蛇”也没有用于形容小说写法的。

    “草蛇灰线”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用于小说,是形容文章的前后照应、伏笔设置,貌似零星散乱,其实藕断丝连,乍看漫不经心,细味匠心独运。《红楼梦》在这方面笔法突出,周振甫《小说例话》把“草蛇灰线”列为《红楼梦》作法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