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脱“颍”而出
◆若 木
《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第一部)中,多处涉及含有“颍”字的地名、官爵名。遗憾的是,都被错成了“颖”字。比如:
①朱元璋“南历金、斗,西抵光、息,北至颖州”,走遍了淮西、豫南的山山水水……(12页)
②这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今安徽颖上)揭竿而起……(13页)
③(蓝玉)跟随颖川侯傅友德征云南。……而与他同时出征的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却被封为太子太师……(71页)
汉语中含有“颍”字的地名,其得名理据,都源于一条古老的河流——颍河。颍河是淮河最大的支流,源头在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西南,至界首市入安徽,在正阳关东颍口注入淮河。
“颍州”是古代的州名,北魏时候已经设置,治所在今天的安徽阜阳,辖境还包括太和、界首等地,后多有变更。清代升格为府。元末刘福通红巾军起义于此。“颍上”是县名,位于颍河下游,以地处颍河之滨而得名。秦置慎县,隋改称颍上县,相沿至今。“颍川”,古代郡名,战国始置,亦以颍水得名,辖境多有变化。“颍川侯”“颍国公”即封地在颍河一带的公侯。
“颍”和“颖”均为形声字,读音都是yǐng,但字义迥别。“颍”从水,专指“颍水”这条河流。而“颖”从禾,本义指的是某些禾谷(如稻、麦等)子实带有芒刺的外壳;后泛指小而细长之物的尖端,如“短颖羊毫(笔)”“脱颖而出”;由此又引申出“聪明”的意思,如“颖慧”“颖异”“聪颖”等。
自古以来,我国还找不出带有“颖”字的地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