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参加过许多次国内、省内评奖,也多次担任评委,但担任国际评委是第一次。评奖归来,感触多多,借此平台,聊上几句,供同行参考。
一、评选规则公正而且鲜明
亚州电视节一年一度在新加坡举行,除有节目交易和节目论坛外,还设立了亚州电视奖,并有隆重的颁奖晚会。
亚州电视奖共有近三十多个奖项,分成若干评选小组,分别在亚州几个不同的国家进行评选。
我所参加的奖项是脱口秀节目、益智类节目、音乐节目(含演唱会)和娱乐主持人,评奖地点是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
到达巴厘岛我发现,整个评奖过程没有惊动所在国的电视媒体,评委里面也没有所在国的人员担任,这相比我们国内,在什么地方评奖就要照顾所在地获奖名额来说就要公正多了。
由于此次评奖参评节目量大,在评选中参照国际评奖惯例,每个节目先只看前面几分钟,只要求评委把节目形态、风格和特点初步了解后就过了,然后评委根据各自印象打分,每个项目取前六名再由评委从头到尾评看,后分别进行打分,从而产生每个奖项的提名奖和大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评委的评分现场不统分,评委将自已的评分分别填写正、副本,由评委自已封口、封签,一份交组委会统分,一份交公证单位监督。这样既可保证评选的公正,也可防止评委将评选结果提早外泄。这些评奖理念,的确可让我们国内的一些评奖单位借鉴。
二、各国参评节目量大而且多彩
原来我们一直认为亚州只有日本、台湾和韩国的节目优秀,但这次有机会观赏了一批亚州各国的节目,才知道亚州电视还真是卧虎藏龙。比如印度的节目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在灯光和舞美、主持和气氛上都是比较突出,加上印度人能歌善舞、服饰鲜艳,更使节目具有吸引力。如在本届参评的节目中,有一个印度节目就最受评委注意。这是一个益智竞猜节目,中文名可叫《成交不成交》,节目大致是由一个经过海选出来的选手,和他(她)的村邻一起做的一个竞猜游戏。节目形状是由选手的几十个村邻每人分别拿有一个金盒,里面分别写有不同金额的数字,然后由选手逐一竞猜把它打开,剩下的最后一个盒子显示的金额数字就是选手的最终奖励。这个最终奖励也许是一个最大数,也许是一个最小数,这就要看选手的运气了。据说这个节目在印度人气很旺,香港无线也在克隆,名字叫《一掷千金》,我在巴厘岛看到印尼电视台也有此类节目。
另外,亚州的脱口秀节目也比较流行,而且形态各异。有的是政论型的,也有的是娱乐型的,还有的是演绎型,但都为观众所喜爱。如印度尼西亚有个节目印度文叫《BBM》,全是用演员模仿政治家会谈,从现场效果来看,观众反应极为热烈。
从节目的制作质量来看,亚州各国的实力和水平也一点不亚于西方国家。如新加坡制作的《20O6年亚州MTV颁奖晚会》,不光是在现场灯光、舞美上都具有较先进的水平,而且在电视化处理上发挥了极高的水平。特别是节目的剪辑,有别于我国现时对大型演唱会的纪录方式,重点在节奏和信息量上着力,往往一个长推拉镜头都要插入若干节奏型的信息镜头,而且这些镜头干炼、鲜明、流畅,让整个节目即具有现场感,又具有电视感。看完节目后会让人感到无论在节目演出水平和电视制作水平上都堪称一流。
同时,在对娱乐主持人的评选时,我感到亚州各国优秀的娱乐主持人以男性居多,如泰国的Mr Pphanya NirunkuI Emcee ,台湾的胡瓜等,这些男主持人相比女主持人来说,更具有较好的幽默感、知识量、反应度和现场感染力。
三、国内参奖节目量少而且缺项
其实能参加国际评奖,这对于每个编导来讲,都是一种期盼,但国内编导最苦于的是得不到评奖信息,也找不到送评渠道。而我这次参加亚州电视奖的评选中却发现,,评委会最大的苦恼却又恰恰是得不到中国内地电视台的作品。在我参评的这几个奖项中,只有上海文广下属的几个频道选送的少量几部作品,估计在其他奖项中,中国内地作品数量也不会很多,我想其中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信息渠道不通畅。由于国际奖项的组织者对中国内地电视媒体不太熟悉,只对几个影响较大的电视媒体发出邀请,加之对中国内地电视媒体的部门职能也不清楚,有的参评邀请函既使到了媒体没有送到主管部门或主管人关手中,这些都导致了评奖信息堵塞。据说明年亚州电视节组委会会在中国内地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以扩大影响。第二,由于国际评奖大都需要英文版,这使许多忙于应付日常播出的制作单位无暇顾及,特别是对于本单位没有专职翻译的更是为难。第三,参评自信不足。有些制作单位自己认为离国际奖还很遥远,自信心不足,阻碍了参赛热情。其实我们集团各频道的一些脱口秀、纪录片、艺术片应该在国际评奖中还是有一定竞争力的。当然,目前我们的许多节目形态是克隆的,原创节目较少,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在国际评奖中争雄的能力。第四,参评奖项错位。在这次评选中,有近20%的参奖节目被取消了参评资格,原因是对奖项设置不太明确,至使节目与奖项错位而被取消参奖资格。如体育类放到了益智竞技类,综艺类放到了音乐类,新闻评论类放到了脱口秀类。由于国际评奖分类、分时、分地评选,错位的节目是无法回到正确归类的,所以只能被淘汰。
以上几点,是我在此次充当国际评委中的一点感受,时间虽少,但收获太多,不但开拓了自己节目评审的境界,也拔高了自已鉴赏节目的品位;不但使自己收获了大量节目创新信息,也使自己结识了一批国际同行(评委中有来自日本、印度、新加坡、香港等电视媒体),这些对于我来讲可以说是终身受益。在此,,我也希望各频道的编导们也重视国际评奖,一是可为国争光,二是可为自己添彩,三是可以扩张专业境界。一举三得,何乐不为,但也需要有一份实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