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娜娜:并不是人人都有许仙的好运

(2010-11-03 14:05:33)
标签:

文化

对清明总有种特殊的感情,出生在这个时节里,对这个节气的印记就会格外清晰。

年幼的时候曾因出生在这个节气里而自卑,印象中大多数的生日都是在清冷、阴郁中度过的,本来在数月前就开始期盼的生日,在来临的那一刻我却总要收敛住喜悦开始故作深沉——生怕自己的欢愉一不小心就惊扰到故人。同窗的一位好友出生在五四青年节,那天通常是学校组织春游或伙伴相约踏青的日子,不足一月的时差会让我们的庆祝方式如此不同,就因为这个缘由,我足足嫉妒了她一整个童年,觉得她的欢乐和祝福总是比我要多,小女孩的世界就这么狭隘。

打开申赋渔老师《光阴——中国人的节气》这本书时,《清明》这一篇我一口气读了三遍。没有想象中“凄凄惨惨戚戚”的调调,反倒是生机勃勃的气韵。自从有了QQ和MSN,清明这一天我总是将个性签名换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一句,这是过去我对清明最为形象的认识。然而作者用的是却是“朝来新火起新烟”、“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昔我去者,杨柳依依”这些我并不算熟悉的诗句,为我展开了一幅庄严、清新、风情……充满田园气息的画卷。“并不是人人都有许仙的好运。正是清明这天,他在断桥遇见了白娘子。”断桥相会的浪漫情怀,融化了我所有童年的积怨,这些元素都是我印记中的清明不曾有的。

生活在节气之中,却从未懂得过它的涵义,从未进入到它的气韵里,这是比年幼的幽怨更为遗憾的认知。古老的中国人根据自然的节律命名了二十四节气,传承至今日,更多的时候却是作为日历上的名词和幼童口中的儿歌被知晓,而其中所表达的农耕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与处世哲学,却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与我们渐行渐远,我们甚至忘却了节气的本末,符号化的继承,人云亦云的传播。从《光阴》的视角里,我发现了原来节气是如此的生动而鲜活,简单的两个字背后承载着古人在认知自然的规律时所展现的生活智慧,这对于生活在城市之中、倡导“城市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我们而言是参考,更是启迪——无论身处何种的生活方式之中,人类的生活家园永远无法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能够与自然环境和谐友好地相处才是我们追求生活得更美好的本源。

推荐这本书,还有一个并不理性的理由。在《光阴》这本书的编者手记里,我读到了这本书的成书历程,以及图书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本书的作者申赋渔及设计者朱赢椿老师为了更为精准的展现节气里的传统氛围,四次在暴雨中驱车到六合乡的四合村寻访当地最为知名的农民画家,这是一个费尽周折的旅程。他们选用濒临消失的“农民画”来还原农耕时代的生活的场景,用最淳朴的画画方式直观的描绘出作者文字中农耕社会的意境,这看似天衣无缝的组合是他们不辞辛劳的善缘。他们对文化、对艺术、对生活精益求精的热忱,是这本书感动我的另一个缘由,一切成就,皆有因果。

“并不是人人都有许仙的好运。”我想也并非人人都有我这样的好运,出生在这样一个纯净、神圣、浪漫的节气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