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写作课(三):深度报道题材的选择
(2008-08-27 11:02:46)
标签:
杂谈 |
第二章.题材的选择
一、
所有的记者面对的第一课就是报选题。《南方都市报》选题的标准是这样的:能否推动法治的建设、政治的文明、道德的彰显、社会的进步。
选择题材很复杂,也很简单,复杂是因为每日题材多得难以计数,什么样的标准才是我们准确的漏筛?而这一标准往往是空泛的广义的概念性的,在具体题材上如何落实?所以说这是复杂的。而之所以说简单,是因为我们判断新闻价值时只要问自己这样一句话:这个题材说明了什么?我们的立场是什么?
如果针对具体一点的题材,我们也可以问这样几个问题:是否影响社会的发展?是否揭示出一种社会现象?是否体现出一种质疑的态度?是否能表现一种人文精神?是否是对心灵的深沉关注?是否干预某种民主进程?是否能表现进步与良知?
二、
深度,从哲学的意义而言,儒家之仁爱,佛家之悲悯,道家之无我,西方之宽容,都是真正的深度。从现代意义而言,题材的选择要体现我们的正直、公正、勇气等作为公器的价值观。归结到一点,一切深度的深度是什么,仁!从文章里看你有没有爱人之心。
三、题材的来源
主要的就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其他你拥有的渠道。
四、题材的筛选
1、通过背景来判断题材的重要性。一方面,放到时代的背景中去检验(今日核对昨日,阐发对明天的意义)我们经常做的是比较,把今天的事与过去发生过的比较,总结的经验对于明天有什么作用。我们写深度报道应该从小处入手,从一件小事一个人或者一个现象解剖它背后的意义。
2、放到广阔空间去检验:
看看这个选题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写作得出的意义应该不局限在一个地域。它应该被广泛的人群所关注,甚至不只是中国人,是全球共同关注的东西。比如生态。
3、类比判断。
我们选择的题材能否被类比为一幅画,一部电影或者一首诗,这些都是容易打动观众的艺术品。我们会被诗感动,如果把这种感动用深度报道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一篇优秀的报道。深度报道本身应该是一个艺术品,一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