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写作课(一):深度报道的意义
(2008-08-27 10:48:28)
标签:
杂谈 |
深度报道是新闻写作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在报社里一般都是由资深记者来担当这个职务的,通过长期的新闻实践,以及对采访、题材的把握、业务都达到了一定的熟悉程度以后才能从事深度报道的写作。可以说深度报道是新闻报道里的特种部队。我们为什么不从“消息”讲起,而是直接跳到讲深度报道呢,深度报道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一、
现在出现了各类如手机、网络等传播信息非常快的媒体,而纸质报纸通过写作、排版、印刷,见报要到第二天,在实效性、速度上已经没有竞争力。比如现在的周报因素速度太慢已经走向衰退了。美国的报纸现在都把消息放在网络上,而把主要的采集力量放在深度报道上,因为深度报道才能体现一个媒体的思想、品味和判断,体现出它的力度和声音。美国的《费加罗问询报》鼓励每位记者写深度报道,先后13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在短时间内,从一个地方小报,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二、深度报道是记者能力的试金石,体现了记者的综合素质。
报社里最优秀的记者是写深度报道的记者,检测报社的能力有多强就要看这个报社有多少个写深度报道的记者,写怎么样的深度报道,能写多少篇有影响的深度报道。深度报道也是记者素质、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记者兼具在文学创作和采访的能力,另外,还必须要有平时的积累和思想深度。只有在学术素养、写作能力、采访能力这几方面都达到一定高度,才能写出深度报道。因此要当一个深度报道记者,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始训练:怎么采访、怎么选题、怎么写作。
深度报道本身就是一种倾向。没有零度情感与零度写作。选择某个选题,就已经展现了自己的倾向,表达了自己的情感。选题就是一种态度,我认为越是带有自己强烈感情的深度报道就越可能成功。孔子写《春秋》的方法是“笔则笔,削则削”,深度报道也一样,与我的倾向和态度无关的就可以削掉。写报道不能编,不能添油加醋,你可以不写,但你写的东西一定是真实的,这也是古代史家严格遵守的原则。新闻最讲究的是客观,我们平常说的“零度写作”,即不添加个人感情而把事情客观地记录下来,所谓记者就是如实记录的人,这是新闻界的金科玉律。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力,写假新闻对于一个记者的职业生涯的损害是毁灭性的。
但是,真实和表达自我并不矛盾。即使你的倾向很明显,情感很外露,但是不要主观地直接地把你的看法写出来,这是粗劣的做法,我们要摆事实讲道理,用事实说话。只要你把事情讲清楚了,读者自然而然地在你的作品中读出了结论。自己跳出来讲的是评论,不是深度报道。有一句话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看起来是写别人,但其实每一篇都是你的影子,都是你想表达的东西,你是通过深度报道的手段来表达自我。深度报道代表了你的品味你的深度,深度报道的写作,就是向他人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自己的趣味、品位、骨气。
美国的《时代周刊》杂志这样宣称他们的新闻观念:我们不想做到不偏不倚,而宁可把公正作为它要达到的目标。不偏不倚与公正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有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对在他看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事关进行分析时,是有偏向的。他只要不是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而歪曲事实,他就是公正的。
所以我认为我们要有不回避判断的责任感,不能把判断全部交给读者,记者要有自己的立场,这也是一种勇气,而且是读者乐于接受和认同的勇气,也是一个媒体的份量。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做每条新闻,目标就是体现一种精神:平等、关怀、责任和良知。记者的职业影响力比较大,所以对记者的社会责任感的要求比很多其他行业的高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