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周小四写的一篇书评。周小四到四川去了。她在四川的一个山村小学,捐了一个图书馆,送书去了。昨天,同行的车子发生车祸,万幸她所乘的车子无恙,但她深夜时分还被困在二郎山深处伸手不见五指的山道上。我要向她致敬。)
《不哭》看了很多遍。每次打开这本书,周围的光总像是暗淡了些许,人从日常生活的轨迹步出,走进了另一个世界:这里充斥着贫穷,寒微,泪水,饥饿,孤独,绝望,挣扎,暴力,血腥,冷漠,遗弃,黑暗,死亡……这些字眼似乎距离一个常人的生活有些遥远,看上去多少显得刺目,特别是当这些字眼这样拥挤着出现的时候。但是,这确实是某种常态的生命,某种日常的生活,而且离我们并不遥远,数量惊人的庞大。只是,拥挤的城市,人和人的距离其实更遥远了,我们自己看不到而已。
申赋渔说,很多篇稿子,都是一边流着泪,一边书写的。是的,谁也无法在这样的故事中置身事外。记者的客观冷峻,就好像书中那一个个被洇染开来的黑色的标题,是透过泪光看到的残酷现实。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多么绝望的生命,多么辛酸的故事,却又似乎让人的眼泪不那么会轻易地掉下。我仔细地阅读,发现,那是因为一个共同的原因:希望。多么残酷的生活,都因为有那一点微弱而顽强的光芒,拥有了活下去,怎么也要活下去的理由。因为希望,活着才有了意义;因为曾经怀抱希望,死亡也才有了意义。
是一个同样体尝过生活艰辛却始终怀抱憧憬与梦想的人在书写这些故事。这些故事因为书写者的梦想而显得与众不同。它们,更像是一篇篇真实的小说。洗练、干脆、曲折、动人。是的,申赋渔曾经说过,他的理想是写小说,写优秀的,能够传世的小说。他把他的“野心”和他的职业——记者,紧紧地扣联在了一起。为了自己的梦想,他一遍一遍地审视自己的文字,严苛到不近人情。当一个人把对于他人的关怀和自己的理想紧紧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文字,便拥有了一种悲悯的情怀和感动别人的力量。对于苦难的书写,申赋欲选择了另一种境界,处处“忘我”,却又处处“有我”。
《不哭》讲述的只是十八个小人物的命运故事,我却总觉得它的意义在于一个时代。当繁华与富裕成为“城市”的左右双引号时,一些东西被忽略了,我们被漂浮在城市这个巨大容器顶端的浮华撩拨得眼花缭乱,却常常忘记了那些沉淀在底部,苦苦挣扎的人群。十八个故事,只是这泥淖中几颗微小的沙粒。一花一世界,一沙,何尝又不是一个世界呢。它提醒着我们,这个社会并不是一昧的太平盛世。我们当然有权力安享日益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但是,在社会的许多角落,还有一些被我们称为弱势群体的人,需要关注和关怀。只有当《不哭》里那些哭泣的人们真的露出了微笑,我们这个社会才能说是真的实现了文明的大同。书中记录的一些人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如果看到还有人在为他们落泪,在默默地反省,他们在天堂是会微笑吧。
打开《不哭》,眼泪总是会不经意从眼角泛起,但是,我相信,和这本书的装祯设计者朱赢椿老师和他的夫人为这本书想到的名字《不哭》的意图一样,很多读者会选择不哭。
对于心怀希望的人,希望,就是那一道朦胧泪眼后的彩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