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星空下的草地

(2008-07-08 16:35:06)
标签:

文化

(这是鲁敏写的《不哭》一书的书评。留在博客,以作纪念。)

 

星空下的草地

      鲁敏

  认识申赋渔,超过十年了,其间断断续续地交往,最终,还是文学,把我们从城市里,像孤儿一样聚拢到一起。申赋渔是一个有着挚情文学梦的人,他的幻梦,朦胧而浑圆,在远不可抵处,也在触手可及处,或许这就决定了《不哭》一书的气质。

  我知道,大多数人可以从这书里看到记者视点、弱势群体、人文救助一类的关键词,这也正是这本书所引起关注的最大亮点。但很奇怪,可能是因为彼此谈得较多,也可能跟我的偏好有关,我看到的却是一种隐约而纯正的文学气息,在字与纸的背后,在故事与人物的背后……

  且说《姐姐》一文。最初是在网上看到的,连着看了几遍,看完后便觉得有一种沮丧与惭愧,长久说不出话:这短短五千字,简直胜过我们当代的许多中篇甚至长篇。文里的“哥哥”、“父亲”、“母亲”、“姐姐”以及“弟弟”,虽则只有短短几节,却皆如同最基本的线条勾勒,其准确与深刻,其复杂与典型,正是乡土中国里最主要的角色啊!我曾经想了很多个故事与载体,想要说出在荒凉大地上无奈存活着的人们——无数的村子,无数的草屋檐下,无数的田地里与灶台边,都有着这样的父母与兄弟姐妹,他们有着相似的刀刻火灼的面孔,静脉曲张的下肢,干裂如树枝的手指,缺少变化的表情。贫困,暴戾,冷漠、软弱,这是他们各自如影随形的宿命,终身无法摆脱,并带有顽固的遗传性与传染性,在相互伤害的同时相互取暖、相互宽宥,勉强依靠着一辈辈轮回——这是申赋渔并未写出的言外之意,他明明像是只写了一篇纪实,可是我读到的却如同一篇经过精心取裁、提炼的小说。说实话,这打击了我,甚或让我对自己一直赖以为生的想象力产生了怀疑。但最终,我平静下来,我明白,这根本不是现实与虚构孰高孰下的问题,而是技巧与取舍的高超处理——申赋渔做得如此之好,以至超越了虚实的界限。

  还要说到他的语言。就故事的质量与重量来说,《不哭》里无一不动人心魄,但令人称奇的是,饱沾了那样浓厚、苦涩的汁液,他却又尽力地控制住、打薄了、压干了,下笔来只是三言两语,其短促与节制,完全地疏离与不动声色,似淡实浓,看上去是疏可走马,读来却偏偏密不透风,令人透不过气。其实,就他的写作题材而言,最为顺理成章的写法,必是呼天抢地、铺陈不已的滥情与悲情。对啊,人们会说,这样的内容就该搭配这样的形式,可申赋渔偏不,是他天性中的执拗与反叛,还是对俗套的警醒的避让,他偏偏选取了这样一种干净、节省的语言。他就是不肯让你感动、不肯给你煽情,他只管带你往人性的边际处与深渊处去,你挣扎着抗拒着,但最终还是被拖了进去;他明明让你“不哭”,但据我所知,许多的读者,还是哭了。

  包括他在文中常常喜欢用的一些闲笔,写一句窗外的雪,带两笔远处的风景,路上的陌生人,某个无意的手势或旁逸的眼神……他极有把握,也极富分寸,总在压抑的最深处,或喷发的最高潮处,突然用闲笔一带,带你走了,可是你的心,往往还在原地,为他方才留下的画面而疼痛不已——这种神奇的力量,正是许多小说家们梦寐以求但尚不能得的功力。

  我知道申赋渔平日所读极杂,但口味挑剔,但往往又一往情深,一本《墓中回忆录》或一册《左传》,会反复流连不前,看得击节不止,直至近乎烂熟……若一定要追根溯源,也许是这些阅读无意中滋养了他的情怀与笔触,如果再往上看,我知道,在阅读前头,还有一个东西,成就了他的视角与文字之所以与众不同:文学梦。

  有时候,我真觉得,文学之梦,真是世界上最宽大最暖和的怀抱,又像一个无垠的文学星空,在它的照耀下,我们所有的人,如同一株株花草树木,皆可以获得不同的寄托与承载。而申赋渔,我常常觉得他像是生命力最为旺盛的野草,曾经的土壤,并不肥沃,甚至颠沛流离过、居无定所过,但因为有了文学星空的照耀,他蓬勃而泼辣地生长了——《不哭》,正可以算是这野草地上开出的第一朵新鲜而天然的小花吧,我们可以一起等待并祝福,更多的果实与花儿,会出现,会闪耀,使星空下的大地,更为宽广与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