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休日到无锡去了一趟。主要去了两个地方,一个是东林书院,一个是钱钟书故居。近二十年前,我在无锡生活过几年,也曾骑了车,到处去找这两个地方,可是几次都没找到。
这次去,在友人的陪伴下,轻易就到了。都在闹市区,而且是当年我很熟悉的地方。大门都在巷子里面,当时没人重视,没有修缮,藏在里面,秘不示人,所以我是找不到的。现在装饰一新,对外开放了。
东林书院是收费的,16元一张票。里面游人很少,倒是两个孩子的辅导班显得有点人气。一个是书法班,一个是英语班。外面挤了些等孩子下课的家长。这真是一个漂亮的地方,古朴典雅,幽静安宁。随便在哪一个地方站立下来,就能听见千年历史流动的声音。“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对联,而身处这个诞生对联的地方,心中涌起的,就不只是怀古之情了。可是对这个漂亮的地方,我却深为之可惜。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个多好的国学熏陶的地方,可是却用高昂的门票,阻止了市民进去的兴趣。我以为,至少对于无锡的市民而言,这应该是一个免费的地方,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此处的意义。空旷的门可罗雀的仿佛被这个城市里的人们遗忘的东林书院,到底是谁的悲剧?
从东林书院出来,便去了钱钟书故居。也是在一条大街背边的小巷之中。房屋前后两进,说实话,比较破旧,属于很是一般的住宅。故居免费开放,间或有游人进出,并不喧闹。唯一的管理员是个亲切的女子,显然对钱先生了解并极为尊敬。她还兼管着一间小小的书屋,里面只卖钱钟书和杨绛的书,这颇有点让我喜出望外。遗憾的是,我一直想买的《管锥编》竟缺货。她说,《管锥编》只进了三套,好几年才卖出去。对我要买这书,竟有点他乡遇故知的喜悦。
回宁之后,重新把东林党人的几本书找出来翻看,感慨良多。想举笔写下几句,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