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兼谈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回到荒原》

(2008-06-27 16:04:40)
标签:

杂谈

应单位要求写的一篇介绍性文章,因为好些时候没贴博文,贴此充数.

我的“深度报道”的三个阶段

——兼谈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回到荒原》

 

   

    《回到荒原》的采访和写作比较单纯,但为何选择这样的题材,为何要用这样一种方法来写这篇文章,却有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一个摸索的过程。对于深度报道的采访和写作,我经历了三个阶段。介入生态文化领域,是第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周末》报时,主要从事新闻调查,在全国范围内采写,题材集中在揭露性报道上。强调新闻性和力度。这一阶段是从1997年至2003年,是个典型的调查型深度报道记者。

    新闻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典型性,只要到达新闻现场,想办法找到当事人以及重要的相关人,理清整个事件的背景、脉络,在事实清楚了的情况下,按照时间或者事件发展的逻辑,就可以动手写作。虽然在采访过程中,也遭遇到了种种困难,但大多是显现的,基本总能克服。因为选题在全国范围内,而且很多在偏僻的山村,所以,在体力上付出的代价要大一些,但是写作相对比较容易。这样的报道,一般都能取得一时的轰动效应。比如《芜湖煤气杀人谁之过》、《小郭寨农民悲愤讨说法》、《追寻女出纳自杀之路》、《英雄暮年淡对赤贫》、《滕州,三位姑娘带泪的疑问》等。这类题材主要是靠事实说话,靠选题说话。当然,投入的精力越大,感情越多,收获就会越大。反响也会更好些。

    第二阶段是从2004年开始。南京日报为我开设了“申赋渔特稿”的专栏,主要从事人物特稿的采访和写作。这对我是个很大的转变。从原先对新闻事件的关注,转向对人物的关注。

    人物报道是深度报道中比较难写的。人是复杂的、立体的,甚至是杂色的。如何通过几千字,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甚至写出一个人的一生,是非常困难的。第一采访要花费更长时间。因为我想弄清楚的,不是某件事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是一个人人生的脉络,是人性,是人的内心。内心是一个看不见,然而更为广阔的世界。要打开这个世界,必须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感情,要以心换心。一个人的一生,对于别人来说,也许是平淡的,不值得关注的,可是对于他本人,却是惊心动魄的,因为他要用他整个的生命去完成。如何写出这样一种生命的力量,人生的意义,人性的冲突,需要更多知识的积累。所以,写人物很累,也非常有挑战。如果说调查性报道是用眼睛去写的,而人物报道则是用心去写的。所以在2006年我的人物报道写作告一段落后,选取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结集出版了《不哭》一书。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宝宝,不哭》、《乡路带我回家》、《爱我的地方是故乡》等。

    第三个阶段是从2007年开始的。开始转向生态文化的特稿写作。事实上在前面几年有意无意就已经开始了这个方向的尝试,比如《最后的蝴蝶》、《和你一起远去》等,但真正的转折点是《回到荒原》。

《回到荒原》写的是中国古老的俗称为“四不象”的麋鹿,在中国灭绝又重生的故事。

    早就知道麋鹿的故事,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新闻点。恰巧一个同学到江苏大丰工作,有一天,无意中跟我讲起一头小麋鹿如何成为鹿王的故事。两天后,我赶到大丰,找到了麋鹿保护区的主任丁玉华。

    在大丰采访了两天,回到报社又收集了两天的相关资料。在消化了所有材料之后,花了一夜的时间写作。最后写出这样一个故事:1900年,麋鹿在中国灭绝。1901年,从中国流落在全世界的18头麋鹿被英国的贝福特公爵重金收购,收养在乌邦寺庄园。1986年,39头麋鹿从英国来到中国。本文通过麋鹿的命运,折射了中国将近100年的兴衰史。通过描写一头麋鹿如何走出悲惨境地而成为一头鹿王的经历,反映出鹿与人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被人类收养的麋鹿,在人的帮助与自身的努力下,最终回到了荒原,成为真正的野性的自己。本文虽是写麋鹿,事实上却是在写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自己。

    在这篇文章里,我采取了两条线的叙述方法。一条是原被排斥的小麋鹿如何成长为鹿王;一条是历史中的麋鹿如何在中国灭绝,又如何重新回到中国。两条线一明一暗,交织进行,同时把历史、文化、生态、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关系,融合在一起,这样,就具有了一定的文学性和社会现实意义。

    文章发表后,立即被《杭州日报》、《自然之友》杂志全文转载,在相关领域内引起比较大的关注。在后来参加评奖时,也先后得到了省内外专家们的认可。文章先是参加江苏省报纸副刊优秀作品的评比,获得了一等奖。后来又被评为江苏新闻奖一等奖。后来送评中国报纸副刊优秀作品评比,获得了金奖。最近又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本文关注的是生态,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生态,正是全球现在关注的焦点。

    从人物特稿转向生态特稿的写作,对我个人而言,也是一次比较大的改变。人物特稿,主要是深入心灵,深入人性,而生态特稿,却是把视野放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是从历史的、文化的、哲学等层面,来思考我们这个星球,我们人类的过去及未来。在《回到荒原》一文发表后不久,我就开始了生态文化专栏的写作。除了在《南京日报》开设了“自然笔记”这个栏目之外,还先后在《杭州日报》、《福州日报》、《深圳特区报》等媒体开设了生态文化专栏。因为我相信,物种的灭绝,生态的恶化,就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只是人类对自然界霸道的侵占,还有强势民族对弱势民族的奴役甚至灭绝。每一个物种的灭绝,影响都如水波,扩散到生物链的其他环节。人们当时意识不到,疼痛却绵延至今,并将延伸向未来。而与那些被灭绝的物种和民族一起消失的,则是人类童年的记忆及不可重复的璀璨文化,即便是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这种空缺与遗憾依然无可弥补。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更是对人类心灵的拷问。并在这一拷问过程中,试图寻找出人类在自然当中的适当位置。我所关注的是某些已经灭绝了的动物,关注与之相关的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地理环境与自然科学,其实关注的,还是我们人类的未来。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我的一系列生态文化的作品,才受到相比前面作品更为广泛的关注。目前,已有《人民文摘》、《中外文摘》、《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教师博览》、《第二课堂》、《青年博览》、《萌芽》、《中国档案报》、《都市文化报》、《雨花》等数十家媒体转载。我在南京日报所开设的专栏也被南京市文联列为签约作品,并将以《逝者如渡渡》为书名,由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

    这是我在深度报道上所经历的三个阶段。事实上,每个阶段都能做出很大的成绩,但我三心二意,总觉得前面有着更有价值的领域等我去探索。这样一来,虽然一方面有所得,另一方面就显得不够深入。好在来日方长,缺失和遗憾还有机会弥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