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一的实例,谈双语儿童、双语教学与双语教育

标签:
教育 |
下个月,心一就12岁了。她在武汉、香港和伦敦的经历,既有双语儿童的典型性,又具自身特点。心一的母语,是中文;第一语言,是英文。(尽管在学术上,mother tongue 和 first language是一回事,我觉得仍存细微差别。)
目前在英国读7年级的心一,其英文,无论听说读写,都远超英国同龄人;她的中文,在读写能力上,目前低于国内同龄孩子。心一的双语历程,大致如下:
心一在武汉出生,一岁多我们开始给她读绘本(中文),并与她大量对话,尽量避免儿化的叠词(“吃饭饭”之类)。心一两岁,已是伶牙俐齿。
接近三岁,待心一的母语巩固,心一开始看英文动画片,听我读少量英文绘本。此时的心一,比较抵触英文。心一两岁半,我们去了英国,在家里,依然说中文,读中文。
心一在英国,只读了一个学期的幼儿园,小班,纯玩,几乎没有学习。心一当时能听基本指令,说的是自创英语,比如:Me
is Xinyi. Me from China。
之后,心一回到武汉,在光谷的武汉中芯幼儿园读小班、中班和大班,巩固了母语基础。当时心一写的中文诗,迄今读来,都觉高大上,想象力丰富。(心一不怎么认字、写字,只是口占,我们记录。)
小学,心一入读香港的Nord
Anglia国际学校。在学校说英语,在家说中文。大环境是粤语,心一既听不懂,也不能说。心一在香港,英文能力飞速提升,中文却停滞不前,甚至下降。
中文学习,需要记忆“形”、“音”和“义”三种。英文只需记忆“义”一种(大多数单词,望“形”就可拼出“音”)。从这个意义而言,中文比英文难三倍。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心一这些尝到英语简单甜头的国际学校学生,在抄写汉字时,就不免丢横落竖,叫苦不迭了。
心一对中文的抵触情绪,让我们焦虑了一段时间。我们尝试了各类手段,小人书、漫画书、心一喜欢的英文书中译本,甚至网络中文课,都没能让心一产生学中文的兴趣。
我崇尚自由的教育,只引导,不强加观念与孩子。眼看心一几近痛恨学中文时,便及时放手,静待时机,让心一自由阅读,随性发展。小学期间,心一读了大量的英文绘本、小说(心一只读自己所喜的题材,我建议她读一点经典,未果),养成了浓厚的阅读兴趣,还爱上了英文创作,写下大量小说。她这次在英国儿童短篇小说大赛上获奖,得益于小学的这段铺垫。
我由此得出两个结论。一,阅读本身,和阅读兴趣,比“读什么”,及“用什么语言阅读”更重要。二,创造力、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在教育上的优先等级上,远高于母语和语言教学。
谁知柳暗花明。心一来英国读中学,全年级惟有她一个中国人。有香港和马来西亚华人背景的两位混血同学,也不具双语能力。作为少数派,心一的文化认同,反而比在武汉和香港更深。
同学们的羡慕,对心一的中文学习产生巨大激励作用。心一开始接受妈妈教她中文;和妈妈一起看《还珠格格》,咯咯大笑;对成语也开始兴趣浓厚。心一做出两个决定:
一,好好学中文。“不然,我以后怎么教我的孩子中文呢?”心一问。
二,保持中国国籍,在英国,做一个会说中文,同时英文碾压英国人的“外国人”。
尽管心一志存高远,我心里依然清醒。大环境下,心一的第一语言是英文,即使做到“双语”,她的“思考语言”,也只能是英语了。她的中文,目前有了兴趣的支撑,再加上我对中文和文言文的热爱,会对她产生长远的影响。假以时日,心一会慢慢赶上绝大多数国人的中文水平,我对此信心十足。
但心一的中文,肯定达不到她的思考语言---英语---的深度了。在语言界里,有不少先例,林语堂和辜鸿铭,都是英语优于中文。他们的英语是童子功,中文的古文底子,来自于成年之后,同侪嘲讽下的恶补。
“思考语言”,我指深度思考。比如我的思考语言,是中文。用英语读文学和历史,我能深解其味。但用英语读社会科学和哲学书籍,就似乎隔了一层,只觉得吃力和费劲。
近些年来,国内提倡“双语教学”,注重“用英语思维”,我觉得用力过猛。学术界的“双语教学”和“双语教育”,不适合中国的普遍语言现状(除少数民族地区之外)。中国是单一语言社会,英语媒介和英语社区处于弱势,达不到双语教育的环境。同时,在中文阅读还未达到深度思考的时候,强调双语能力和英语思维,会导致深度思考能力的丧失。
是语言重要?还是思考更重要?是语言教学重要?还是教育更重要?如果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希望孩子能通过双语能力,提升今后职业和生存的竞争力,刻意追求双语无可厚非。但如果有更高的教育愿景,比如希望孩子能放眼外面的世界,具想象力、创造力,勤学深思,健康、自由、幸福,那么,一门外语的精细能力,就不足以投入那么多的精力了。
我觉得,在孩子发展早期,因兴趣,爱上阅读,从而产生思考,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如果拘泥语言教学的一些细节,比如规范,对孩子的学习兴趣造成影响,还不如放弃。在社交媒体火爆,网络游戏泛滥的今天,还强调严格,崇尚“学海无涯苦作舟”,那就不啻于把孩子拱手让给了光怪陆离的手机世界。
所以我们的蜗牛英语团队,改编了大量的英文绘本,制成双语有声故事。我们的双语,不是双语并行,而是中英夹杂。对于传统语言教学而言,此为大忌。在实际运行中,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还是回到我的一贯观点:读书兴趣,比用什么语言读更重要。只要孩子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养成阅读和思考的习惯,我们何苦拘泥于语言呢?
-------------------------
另:
我们蜗牛叔叔,中英文俱佳,音质浑厚,双语故事小粉丝众多。有兴趣的家长,可以进入“蜗牛英语Snaily”微信小程序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