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札记】《这就是伦敦》

(2019-10-27 02:35:17)


我是一宅人。
对所居住城市的了解,仅限眼前的区域;其他的,仰赖各类书籍的视角。在香港住了五年,没有进入中环、半山的上流世界,也未领略深水埗的底层市井。只就眼前所及,加上读的香港历史及写实书籍,对香港的了解,如浮光掠影。


我眼前的伦敦,也是个假伦敦。我几乎从来不去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不喝英式茶、威士忌、红酒,与所有的高大上无缘,就连喝啤酒的酒吧,也懒得去。去市中心的次数寥寥无几,只为中国城买点鸭脖子、大汉口热干面之类。这个国际城市的现代脉动和纸醉金迷,与我很遥远。


去得最多的,是附近的商业中心、大超市、韩国仓储超市,以及温布尔登的羽毛球俱乐部,我对伦敦的了解,只在文学史、当代文明史,以及当代伦敦的访谈录书籍里。前段时间,读了Craig Taylor的 Londonners,感觉不错,便在audible里买了本This is London,听完。此书不如前者。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5mN9ugpNOYqfJOD4mDqKfiaowmbYkibdYLTibx0gh0CLxTy4Bw2k35upial5JkFJXkBoEnibBtDd3EXoAib6NdDKBRrA/640?wx_fmt=jpeg


这是一本压抑、沉重的书,相当于伦敦“di duan人口”访谈录。作为国际都市,伦敦的“di duan人口”,主要就是外来移民了。市中心的俄罗斯大亨、中东王子,不在此列。作者自述不相信数据,只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因此穿行在大街小巷,甚至冒充东欧人,流浪街头,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就我的观察,伦敦的一些职业,有明显的种族印记。印巴人开小便利店;建筑工人,搬运工,大多是波兰人;地铁里的清洁工,多为非洲黑人,尼日利亚,加纳等等;送快递的,货车司机,是中东人和印巴人;Uber司机,各类人都有;乞讨者,几乎是罗马尼亚人的天下。


近四十年来,伦敦的白人人口,从85%,逐渐下降到45%。伦敦人口有40%在境外出生。现任伦敦市长,是一位伦敦出生的巴基斯坦裔穆斯林。


伦敦和纽约不同。纽约本是一所移民城市。各民族聚居的同时,也强调美国的熔炉文化。伦敦则不同,有祖祖辈辈的老城区人口。英国人保守,因循,有话不说,闷在心里,你搬来,我就搬走了之。


西南郊区的Kingston,9年前我们搬去之时,白人占比接近90%,现在是69%。心一的学校附近,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区域,属于很偏的大伦敦地区,白人占比,才在90%以上,符合英国白人搬离伦敦的递增趋势。


我所接触到的外来移民,大多勤奋,和善,友好。搬运家具的汉子,多是大胡子印巴人,寡言而羞涩。医院里的护士,多来自菲律宾或印尼。很多医生也是移民,印度人,东欧人等等。地铁里,东张西望看指示牌,扫地的黑人就会过来指点,脸上带着小心翼翼,腼腆的微笑。


园丁两周来一次,每次按门铃,然后从厨房的侧门进来,之后默默离去。两个汉子。领头的应该是波兰人;另一个英文不好,看似罗马尼亚人。一次,波兰汉子问我们,需要家政工么?我太太刚生完孩子,现在出来找活做。我支支吾吾搪塞过去。感情上,我是同情的,但出于戒备心理,还是不敢接纳他们。每次见到他们低眉顺目,神色不展的脸,心情很是复杂。


近来结识一帮穆斯林球友,大胡子中东人、巴基斯坦人,和肤色黝黑的孟加拉人。群主是个巴基斯坦人,酷爱羽毛球,负责订场,提供羽毛球。群里22个人,每人只需每月付给他5镑,每周可打球3次。简直是活雷锋,我听了不可思议。


后来我才知道,体育馆是政府公共体育馆,办了游泳卡的会员,羽毛球场免费。群主是会员,可定免费球场,只需负担羽球的费用。羽球用塑料球,很是廉价。即便如此,这位巴基斯坦汉子,积极组织球友活动,也是做了大善事了。


不过有一点。这帮汉子们打完球后,满地矿泉水瓶、旧球横陈,便扬长而去。我等他们出门,把瓶子一一带出场外,塞进垃圾箱。马来西亚球友见了,不屑地说,哈哈,他们就是这样的啦。


原定周五有朋友到访,我请那位马拉西亚朋友攒了一场球局,准备请巴基斯坦群主等人参与。马来西亚球友肯定地说,周五下午他们不会来的。周五下午是祈祷时间,他们要去清真寺祷告。我只知穆斯林每天5次祷告,还真不知道,每周五下午,也是他们一次重要的集体祷告。


我知道欧洲的穆斯林化严重。读了此书,发现还有反向的趋势。也就是青少年一代穆斯林,正在偏离穆斯林传统。书里采访一位教师,谈到学校的穆斯林女孩每天带头巾上学,到校之后,便换成时尚装束,迷你裙之类,回家再转换回去。家人知道,痛心疾首。


前两天,去市中心看望朋友。我印象中的印巴老城区,高楼林立,高档公寓栉比,很有内地商业地产的局面,在楼下咖啡馆喝啤酒,窗外的现代建筑风格,与我印象中的伦敦迥异,接近上海新天地的格局。我知道,几个街区之外,就是摩肩接踵的穆斯林聚集区,黑胡子与头巾的天下。多个世界并存,我眼前的伦敦中心,一片祥和。


有的读者对此书,不以为然,认为故作惊人之语,刻意强调伦敦的阴暗面。有一定道理。不过,展示一个城市的另一面,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一部“di duan人口”访谈录能够出版,这座城市的大度,宽容和自由,已足以配得上世界一线城市的称号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