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2伦敦乡居日记】流水账
(2019-10-27 02:33:34)
今天阳光灿烂。清晨外面只有6度。
满世界转了一圈,我才发现,武汉人属于北方人。我在北京、伦敦,没有水土不服,在香港,却总是肠胃不适。
以前,视伦敦的冬天为畏途,那时心一年幼,因过敏而咳嗽,让我们五心烦躁。现在,觉得还挺舒服的。室内开上暖气,不像北京那么干燥。窗外绿草如茵;露水莹然,那么大的太阳,到下午都晒不干。
早上去温布尔登练球。扑了个空。教练给我发短信,邮件,取消练球,我却没收看。现在是英国中小学的中期假期,教练的培训业务难得繁忙几天。我的练球暂停一周。
阳光真好,连白跑一趟都没扫我的兴致。不紧不慢开车回家。放一些音乐,许巍,老狼,朴树,齐豫,王菲,林忆莲,让伦敦的A3,开起来像武汉的三环线。
下A3,进入街区。英国道路狭窄,只要遇到自行车发烧友,机动车道上就压上一长溜。我真是佩服这些人的无畏精神。每年路上自行车事故不少,发烧友还是前赴后继。全身专业装备,脸上带着我健身我骄傲的优越感,压得后面的司机咬牙切齿。
每每看到这些浑身专业披挂的骑手,我只觉小儿科。对于我这一代的中国人,骑自行车,就跟打乒乓球一样,是融在血液里的。我们骑上车,不是左脚蹬地,右腿跨上去的,而是左脚踩在踏板上,右脚一蹬,滑行一段,右腿再飞跨过座板。这飞身上马,行云流水般的平衡感,不比那一身行头帅几百倍?
上周,以前住英国时的老友来访。一对夫妇。老公是英国人,羽毛球高手。于是两家约着去打羽毛球。打完,一起去镇上的中餐馆吃饭。一位熟识的侍应生,一眼瞥见我们的羽毛球鞋,惊喜地问,你们也打羽毛球?
这是一家香港人开的中餐馆,侍应生以香港人和马来西亚人为主。这一位,是马拉西亚人,普通话说得比我都标准,带北方口音,彬彬有礼。
少不得攀谈起来。然后,我就被拉进了附近区域的一个羽毛球WhatsApp群。这个群组,有一个大群,一个小群。小群本只有4个人,群主加我进去,增至5个人。后来,我才发现,这是附近的几位高手,高处不胜寒,自己开了个小群打球,才能尽兴。
今天下午,首次参加了这个小群的羽毛球活动。5个人。另外四个。两个是马来西亚华人,除了那个中餐馆的侍应,还有那餐馆的大厨,祖籍广西。另外两个,是胡茬浓密的中东人。
果然是方圆几里的顶尖高手,水平比我高半级。但由于年轻,杀球凶猛,跑动迅速。一局下来,我迅速排了座次。最厉害的,是那个中东人群主;餐馆华人侍应第二;我的水平,仅赶得上大厨,排第四。
年轻,比我小20多岁,这些人打球,连打两个小时,生龙活虎,中途居然不休息。他们见队伍壮大了一位,还算能打得上手,也很高兴,邀我多多参加大群和小群的活动。
这是我几十年来,第一次打塑料羽毛球。小时候打过塑料羽毛球,破烂不堪,印象不佳。现在发现,专业的Yonex居然也出塑料羽毛球,能打比赛,还真经打,不易损坏。在香港,我们用的都是RSL的顶级系列,比这里要昂贵许多。
我浏览了一下大群成员的照片,大多是大胡子的中东穆斯林,以及印巴人士。英国白人打羽毛球的不多,但不知为何,印巴人却很热衷。体育爱好的好处,就是结交的球友毫无利益冲突,关系单纯,其乐融融。不分年龄、种族、职业,只认球技和人品。一些我在街上遇见会望而生畏的中东浓密黑胡子,在球场上,欢快得像阳光灿烂的孩子。
温布尔登的羽毛球俱乐部,是英国最posh的羽球俱乐部,我在那里结识的球友,又是另一风味,以温文雅致的英国老绅士居多。居所附近一些自发的羽毛球群组,更富多元,更贴地气。
通过打球,来观察伦敦世相,亦是一桩乐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