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乡居日记20190927】语文课就应该这样上

分类: 闲居伦敦 |
周五,去接心一放学回家。心一希望周末不坐校车,我们接她放学,这样可以早点与我们分享学校见闻。
心一今天的语文课,全班上下,喜气洋洋。
上周,语文老师就布置了作业,让同学们买一块最喜欢的巧克力,作为灵感,在本周课上写关于巧克力的诗。今天,大家带上自己的巧克力,朗读完原创诗作后,大快朵颐。
老师的要求,倒也不简单:一,运用至少四种修辞手法,压头韵,重复,拟人和比喻。二,要写五段,分别从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和嗅觉描述。
写诗,是心一的强项,果然写得语惊四座,全班最佳。朗读诗的时候,心一问老师,我可以站起来朗读吗?坐着读,抒发不了感情。
我很好奇,心一的《巧克力礼赞》到底洋溢着多少的深情,需要舞之蹈之?试看其第一阙《视觉篇》:
大意是:
“你瞥见这包装纸,
心跳停止,味蕾跃跃欲试。
一顿美餐在即。
口感丝滑,外形秀美。
你瞄了又喵,瞅了又瞅。
美得刺痛你的双眸!”
好诗!壮哉,我家行吟诗人李心一。
讴歌一块巧克力,从听觉上如何描绘呢?我拈断几茎须,百思不得一句。难。心一的第三阙,也语无伦次,初显江郎才尽之疲态。真难为了打油体诗人心一:
大意:
“包装纸唏嗦作响
紫紫地,那么柔顺,
手感真好啊。
听,一口咬下来,
柔滑,美味!
你可以吃好几顿啊。”
“包装纸的唏嗦之声,紫紫地”,这是修辞里的最高境界---- 通感 ---- 融合声音与视觉。亏她写得出来,我不禁拍案叫绝。
读了心一的五阙辞赋,我都逸兴遄飞,想写一篇《语文课赋》了。这垂涎三尺的语文课啊。
心一的语文课。没有教材。本该如此。心一在香港NAIS国际学校读小学时,也是这样。每学期只有教学大纲,由学校的教学组长按大纲,组织老师们自己找教学材料。
教材,是语言(母语)学习的大敌。没听说过李白、曹雪芹、鲁迅学过什么统编教材的。语文教材存在的目的,大多只为语言考试,为了编教材者的利益与职称,早已脱离了学生学习的初衷。
心一学校7年级的教学大纲,是每学期至少一篇现当代小说,一部莎士比亚戏剧,一部1914年以前的小说(比如狄更斯的《圣诞颂歌》),配合一些短篇的诗歌、论述文、说明文等等。还要邀请一些作家到学校演讲,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心一在香港NAIS读小学时,学校也多次组织过此类讲座。
按照这个标准,中国6年级(在年龄上,英国的7年级相当于中国6年级)语文课,主要应是每学期读一部现代小说(比如《三体》),一部汤显祖的《牡丹亭》,以及一部明清小说(比如《七侠五义》、《孽海花》之类)。
当然,这种类比,过于勉强。至少有两点:一,中文近百年的变迁动荡,比英文要大很多。二,莎士比亚在英国文学史的地位,中国文学史上找不出相应的人物(李白?曹雪芹?),无法和英国文学平行比较。
无论如何,静下心来,阅读长篇及短篇经典原作,是语文课的不二选择。心一每周有四节语文课。每隔两周,会有一堂语文课设在图书馆。同学们自由选书,静静地读上整整一个小时,然后下课。
语言学习,唯有大量阅读而已。读到下笔千言,读到终生爱上阅读。这种语文课,学到的不仅是语法,填空,阅读理解,命题作文,也不是文笔,文字能力,更是素养、修为、气质和心境。
以考试为中心的语文教学,以统编教材、语文成绩马首是瞻,用机械训练、短期成绩提升来扼杀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我的观察,大多数国人的中文水平,停留在高考甚至中考以前。除去专业书,因阅读乐趣而捧读的成年人,寥寥无几。
我在境外的地铁、公园、海滩,总能见到很多人,无论年轻,中年,老年,一册厚厚的小说在手,远离尘嚣。其源头,应该来自远离考试的快乐教育,以及这鼓励阅读的语文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