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读书札记】《偷书贼》与心一

分类: 读书 |
在audible上听小说The Book Thief,《偷书贼》。
这是近年来读过的最佳小说之一。
2014年,我曾读过一遍。纸质版。还草草写下两篇札记:
一
2014.4.23
很久未读小说。一,耿丹的生活需要慢慢适应(注:当时在北京参与建立一所私立大学);二,对社会政治现状日趋绝望,心静不下来。
来回穿梭北京武汉。两个星期前,为打发旅途时光,开始读The Book Thief,作者Markus Zusak。以前,在机场和飞机上,读厚厚一本英文书,总觉得矫情。现在顾不了那多,任人怪怪地打量我。
中文译名是《偷书贼》。此书甚厚,近600页,已经看了一大半。故事的背景是二战期间的德国,主人翁是个爱读书的小姑娘,际遇困苦。别出心裁之处,是叙述者,死神。
缓缓的语气,不徐不疾,看透人间生死。没有大喜大悲。不经意的一些细节,时时令人感动。
文字很好。基调忧伤,却透着生命力。
读悲剧的好处,是在他人的困顿与生死里,消解日常生活中的缺憾与怨怼。
读到悲伤之处,灵魂如洗。
二
2014.4.6
读完The Book Thief。这几年来读过的最好小说之一。
作者Markus Zusak,是一位澳大利亚作家,很年轻。2005年出版这部小说时,只有30岁。
真是看不出来。笔法如此老道。句子透着意象之美,如诗。
读到最后,那些亲爱的人物,摆脱不了死神的眷顾,实在不忍读下去。满眼泪水。
幸好那个小女孩幸免于难,那位她们全家冒着生命危险隐藏的犹太人,也熬过了浩劫。
痛到最后,希望尚存。
读完此书,痛到深处,对世间种种,竟起了乐观的信念。
重读(听)此书,竟源于心一。心一喜欢二战背景题材的故事。5年级时,有一整学期的学习主题是二战,各类课程都围绕二战展开,从此植下心一的兴趣。
我总想把心一的阅读能力拔高一点,早日脱离儿童和青少读物。在语言上,心一能力早就够了,只是心理上不愿意长大。去年,我趁她喜欢二战主题,反复向她推荐The Book Thief。心一无动于衷。
其实,心一对《偷书贼》印象是深刻的。2014年我读此书时,心一6岁,喜欢乱翻我的大部头,装腔作势地读。此书中间有好几页,是一段幼稚的漫画配图,以及歪歪斜斜的文字,很对当时心一的胃口。心一曾央求我读了全部的漫画部分,半懂非懂。
前两天,心一突然对我说,Taisiya推荐我读The Book Thief。Taisiya,是心一的好朋友,去年转学回了莫斯科,也是个小书虫。
11岁的女孩能读完,而且还推荐此书,让我颇为诧异。又是“别人家的孩子”一例。Taisiya的父母,都是俄罗斯外交官。俄罗斯人读这本书,历史感应更为真切。书里描写的无辜德国家庭,正因为儿子们在苏联作战而担心受怕。
我趁热打铁,在图书馆作了预约。此书很俏,我只预约到了旧版本。好不容易借回来,心一还是拒绝读。
我:你看,你看,这里面的插图,你小时候很喜欢的。
心一:no。
我:为什么不读呢?Taisya都觉得好啊。
心一:结局太悲伤,我不读。
我:你怎么知道的呢?
心一不语。
此书后半部尤好。我听完此书的那个下午,坐在楼下会所的沙发里,戴着耳机,凝神闭目,不时抬起双手,用手掌掩面,以免尴尬。年纪真是大了,读个小说,都这么老泪纵横。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和心一的对话,已经慢慢接近读书人之间的交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