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日记20190214】寻访吴宓等西南联大教授在香港的踪迹

标签:
文化教育 |
分类: 读书 |
重读《吴宓日记》。已读至第7册。1938年部分。此番重读,才发现10年前读书之荒疏。很多细节居然如同初读。
吴宓的精神境界,是老派与洋派文人的结合。为人之诚,之真,之乖谬,令人爱敬,其执拗、其痴愚,又让人扼腕。
1938年,由于华北失陷,大学南迁,吴宓先赴长沙临时大学,然后又绕道香港、越南,与西南联大诸同事汇合,以赴昆明。我目前住在香港,自然对香港细节格外留意。吴宓日记事无巨细,记录地址等细节甚详,真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吴宓辗转来到弥敦道363号的新新大酒店,寻觅临时大学办公处而不得。后来亦多次来到这里。奉命赴昆明集结的清华、北大名教授,以及其他师生大多暂时居住于这个酒店。
住在604室的叶公超,后去台湾,任中华民国外交部长。前段时间,我在香港图书馆读过一本叶公超传记----《叶公超的两个世界:从艾略特到杜勒斯》。叶公超研究英国文学出身,后在政坛纵横捭阖。
客居此酒店的,还有金岳霖。北大逻辑哲学教授,明恋(非”暗恋“)林徽因一辈子而不得。名士风流。吴宓还拜访了陈寅恪、许地山等等,地址详尽,我今后当一一寻访。
这个新新酒店,在70年代卖给恒生银行至今,称为恒诚大厦,原址未变。
1938年,吴宓由广州坐船去香港,早晨8点开船,下午1点半到港,花了5个半小时。我们上周去广州长隆。高铁从广州到西九龙,只需47分钟。
我喜欢钻研故纸堆里的人事,再去寻访故迹,体验时空交错之下的怅然若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