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2016.4.15】武当山

分类: 杂谈 |
今天没有讲座任务,只爬武当山。
对于名胜古迹,我从未主动地去亲近,只等出差、开会的机缘,顺道拜访。所以全国各大省份我都去过,名胜却大多未曾涉足。作为湖北人,四十多年,竟是第一次到武当山。
今天分了几组,大部队跟随喜欢挑战的老俞,爬没有成型路径的野山。带队的玮敏老师见我穿了一双皮鞋,照顾我,安排我跟随小部队爬石阶,然后在金顶汇合。
我们走的路径,可以参观一些大型的道观景点,也是意外收获。亲身探访这些古老的道观,令我对道教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一直对道教持有质疑,不承认其为宗教。宗教的信徒追求超验的境界,道教却停留在尘世,寻求长生不老、以及世俗的回报。我感觉,道教由中华民间文化自上古巫术、民间信仰、神神鬼鬼的传说多方糅杂,经年累月延绵而来。中国文化的根,大部分可在此找到源头,包括一些劣根性。
到太子坡,看到古朴的道观建筑,内心有了震撼。斑驳的墙面、不事粉饰、略显破败的建筑,极尽苍凉。不像巍峨教堂,辉煌庙宇那样惹人敬畏。自然朴拙。温和的外表,也有不怒自威的气象。
不端架子,不高高在上。道士也能结婚生子、居家过日子。今天接待我们的两位道长,一老一少,还都曾在新东方上过口语班。我反思了一下,道教如果因此而不算宗教,倒也因接地气而令人亲近。正如中华文化,尽管不注重思维、灵魂等形而上的境界,那人间烟火气,自有其温情所在。
清初,满族为了笼络蒙古和西藏,抑制汉人,遂兴佛教,打压道教。道教从此式微。不然,道教作为民间文化的载体,还可作为主流儒家文化的另一选择。
我做一个大胆的类比,按现代政治术语,道家仿佛不谋政权的在野党,可以分散儒家的凝聚力。可惜,清朝之后,道教式微,以儒家为精神内核的专治日盛。
亲身踏在明朝年间的青石板上,身后一堵残破的红墙,我对道家添了更多理解。中华文化里,尽管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她那斑驳的历史,也让人产生宗教般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