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孩子的压力
(2014-11-18 21:14:21)
标签:
育儿 |
分类: 香港生活录 |
我觉得李心一是最快活的小学生了。
平时的作业,就是每天带回薄薄一本绘本,读给我听,寥寥几句,几分钟就读完了。
学校里没有考试,也没有学业上的要求。学校每周评一次“每周之星”,要么是英语不好的孩子获得“进步奖”,要么是“体育之星”,要么是“科学之星”。心一一次也没得过,依然高兴地不得了。
每天晚饭后,我们下楼去游乐场,极少碰到同龄的香港孩子。他们要么在做作业,要么去培优。好在小区里有几十个印度孩子,每天晚上6点到7点在游乐场玩。玩熟了,心一终于打入这帮孩子行列。
这些印度孩子,在一所EFS国际学校读书,学业相对轻松,说极好的英文。心一从小具国际视野,种族、年龄在她眼里不是障碍,已和几位稍大一点的女生打得火热。
而香港孩子,一是很少这个时候下来,二是和印度孩子玩不到一起。旁边一栋楼里,有一位心一的同班同学,除了早晨上学,我们从未在楼下遇见。这个小姑娘能写很多英文,知道很多单词,心一很羡慕。
不过,这个孩子却很羡慕心一,她到我们家玩过两次,看到心一数不清的公主裙和玩具,知道心一每天都可以看动画片。小姑娘艳羡不已。
我还发现,小区里,香港的很多孩子有个习惯,在电梯里,公汽站,甚至走路的时候,都拿着一本书在看,往往是一本英文书,有时候还是厚厚的小说。戴眼睛的比例极高。
香港的本地学校里,好的学校竞争极为激烈,以至于各类名校面试培训班比比皆是。我们楼的一位女孩,和心一一样大,有时做作业要做到十一点钟。
在国际学校,本地生源只能占30%,心一同学的香港家长们,属于理念超前的一批,他们不愿孩子压力太大,或者孩子是学业竞争中的失败者,便从本地学校转出来。尽管如此,几乎所有家长还是送孩子参加各类补习。
香港人均收入在世界排名二十位左右,生活应该优哉悠哉,可为什么居民尤其是孩子,压力如此之大呢?那些幼小的孩子,从小接受那么多机械的训练,有何意义?
这是香港的一个弊端。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需要训练有素的职业人士。孩子一出生,便躺在了图纸上,设定标准,经过严格地打磨,制成合乎规格的零件,投进社会的大机器上,吱吱呀呀地运转。
好在香港是个自由港,追求个性或创造力的,可以去英美;想赚钱的,乐于承受压力,便顺应这部商业机器运转。待孩子们到了中学,出国的,留在本地的,各得其所。
当然了,让孩子面临压力还是轻松,是香港家长的自主选择,不是出于争夺有限资源的生存压力。
毕竟是个正常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