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敏
多年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只有一个主人,就是政府官员。政府官员以“国家需要”的名义,要求学生成为革命机器上的“螺丝钉”。现在,中国高校有多了一个主人,就是企业家,他们以“市场需要”的名义干涉教育,要求学生成为企业这个机器上的“螺丝钉”。
政府官员凭借的是权力,权力让人敬畏,而企业家凭借的是自己手中的钱,钱能够对人产生诱惑,既诱惑学校,也诱惑学生。一些企业家深知金钱的力量,因为手中有几个钱,谈论起教育来,甚至比官员还大言不惭。如前几年有个搞热水器的老板,到某所知名大学,对大学的校长说,你们这样搞教育不行。不想想自己读过几本书,就敢对大学校长发话,主要是金钱让他信心满满。近来,一些学校也纷纷向企业家伸出橄榄枝,请求企业家到学校来,以“校企合作”的名义,让企业家来管理教育,而企业家自然也就更有机会宣传他们的教育理念,如要求学校培养他们企业感到“好用”的人才,企业认为“上手快”的人才,实际上是要求高校一切围着企业转,满足现实的某一个或某一些企业的具体的需要,而这些企业或许几年内就倒闭了。
世界高等教育已经有了千年的历史,现代大学,从德国的柏林大学成立和成功算起,也有二百多年的发展经验,其重要的经验就是,大学不能成为奴隶,既不能成分为政府的奴隶,也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大学要由教育家来办。教育是要培养人,而不是制造“器皿”。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而不是急功近利地把他们推到一家企业,让他们有个饭碗,然后一切不管。一个人的一生,可能会有多次的职业转换,摆脱旧的企业,走进新的企业,依靠的是自身的基本能力,感受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等,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操作技能。这种具体的操作技能,很可能过几年就完全没用了。所谓“好用”、“上手快”,在很多情况下,只是要求学生尽快地为企业家创造“剩余价值”,而这些企业倒闭,这些操作技能无用之后学生怎么办?企业家自然是不管的。
中国企业家有钱,但主要是通过钱产生的诱惑,为自己谋利。他们对学校教育,主要是干预而不是资助。发达国家的企业家主要是为高校捐款,教育还是让教育家来办。中国企业家为高校提供的资助不多,干预却很多,大大超出了发达国家。而中国的一些高校也受到钱或是“钱景”的诱惑,听凭不懂一些教育的企业家来管理教育,甚至是与不懂教育的企业家一拍即合,让学校一步步滑向粗鄙的“职教化”。